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6页 |
1.1 水稻株型的形成 | 第11-12页 |
1.2 水稻株型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| 第12-24页 |
1.2.1 水稻株高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| 第13-17页 |
1.2.1.1 赤霉素途径 | 第13-15页 |
1.2.1.2 油菜素内酯途径 | 第15-16页 |
1.2.1.3 非激素途径 | 第16-17页 |
1.2.2 水稻叶片形态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| 第17-18页 |
1.2.3 水稻分蘖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| 第18-21页 |
1.2.4 水稻分蘖角度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| 第21-22页 |
1.2.5 水稻穗部形态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| 第22-24页 |
1.3 水稻株型功能基因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籼稻多蘖矮杆突变基因HTD4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| 第26-41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6页 |
2.1.2 表型考察 | 第26页 |
2.1.3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26-27页 |
2.1.4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27页 |
2.1.5 候选基因分析 | 第27页 |
2.1.6 独角金内酯途径相关基因的RT-qPCR分析 | 第27页 |
2.1.7 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1.8 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8页 |
2.2.1 突变体htd4的表型特性 | 第29-31页 |
2.2.1.1 突变体htd4的株高和分蘖特征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2.1.3 突变体htd4的叶片和节间特征分析 | 第30页 |
2.2.1.4 突变体htd4的产量性状特征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2.2 突变基因HTD4的图位克隆和候选基因鉴定 | 第31-35页 |
2.2.2.1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31-33页 |
2.2.2.2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33-34页 |
2.2.2.3 候选基因及突变位点的鉴定 | 第34-35页 |
2.2.3 独角金内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2.4 突变体htd4D1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| 第36-37页 |
2.2.5 突变体htd4中D3和D14蛋白互作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3 讨论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水稻矮化并花发育异常突变体ddf3的表型鉴定与候选基因分析 | 第41-5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6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41页 |
3.1.2 表型鉴定 | 第41页 |
3.1.3 组织细胞学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1.4 花粉活力及柱头观察 | 第42-43页 |
3.1.5 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分析 | 第43页 |
3.1.5.1 遗传分析 | 第43页 |
3.1.5.2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43页 |
3.1.5.3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43页 |
3.1.6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43页 |
3.1.7 CRISPR/Cas9载体的构建和转基因 | 第43-46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5页 |
3.2.1 突变体ddf3表型鉴定 | 第46-48页 |
3.2.2 突变体节间形态和节间细胞组织学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2.3 突变体ddf3花粉活力和柱头发育情况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2.4 突变体ddf3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| 第51-54页 |
3.2.5 候选基因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2.6 候选基因的突变体分析 | 第55页 |
3.3 讨论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| 第57-60页 |
4.1 全文结论 | 第57-58页 |
4.1.1 突变体htd4为独角金内酯受体基因D14的等位突变体 | 第57页 |
4.1.2 突变体htd4是第一个D14籼稻新的等位突变体 | 第57-58页 |
4.1.3 突变体ddf3突变体表型由3个基因功能缺失引起 | 第58页 |
4.1.4 基因FH2功能的缺失导致了ddf3植株矮化的表型 | 第58页 |
4.2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58-59页 |
4.3 后续研究展望与建议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9页 |
附录1 | 第69-72页 |
附录2 | 第72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