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道德风险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最需防范的负效应 | 第12页 |
1.1.2 我国存款保险条例为应对道德风险尚需建树性措施 | 第12-13页 |
1.1.3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中小银行的振兴 | 第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分步流程图 | 第14页 |
1.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1.4.1 实证研究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 | 第14-15页 |
1.4.2 实证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19页 |
2.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2.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道德风险形成机制 | 第19-29页 |
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3.1.1 道德风险 | 第19页 |
3.1.2 存款保险制度 | 第19页 |
3.1.3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| 第19-20页 |
3.2 不同主体的道德风险 | 第20-24页 |
3.2.1 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 | 第20-22页 |
3.2.2 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| 第22-23页 |
3.2.3 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| 第23-24页 |
3.3 存款保险制度的成因分析——基于边际分析法 | 第24-29页 |
3.3.1 边际分析法介绍 | 第24页 |
3.3.2 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前后相关行为人成本与收益函数 | 第24-29页 |
第四章 实证分析 | 第29-39页 |
4.1 实证思路 | 第29-30页 |
4.2 构建模型 | 第30-31页 |
4.2.1 假设及模型 | 第30-31页 |
4.3 变量设计 | 第31-33页 |
4.3.1 被解释变量——道德风险 | 第31-32页 |
4.3.2 被解释变量——存款增长率 | 第32页 |
4.3.3 解释变量的选择 | 第32页 |
4.3.4 控制变量 | 第32-33页 |
4.4 样本及数据描述 | 第33-34页 |
4.4.1 样本选择 | 第33-34页 |
4.4.2 描述性统计 | 第34页 |
4.5 单位根检验 | 第34-35页 |
4.6 F检验和Hausman检验 | 第35-36页 |
4.7 实证结果 | 第36-39页 |
第五章 政策建议 | 第39-42页 |
5.1 加快银行退出机制建设,促进银行业市场化运作 | 第39页 |
5.2 完善金融法律体系,用法律规范银行业 | 第39-40页 |
5.3 强化存款保险机构和银行的公司治理 | 第40页 |
5.4 完善风险评价体系,动态调整各项指标 | 第40-41页 |
5.5 存款人角度:存款保险的宣传教育,树立正确责任观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