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文化的空间表达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10页 |
1.1 社会背景 | 第7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3 研究范围及对象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第2章 亚文化及其空间综述 | 第10-28页 |
2.1 基本概念与界定 | 第10-12页 |
2.1.1 什么是亚文化 | 第10-11页 |
2.1.2 亚文化和空间 | 第11-12页 |
2.2 亚文化在我国 | 第12-15页 |
2.2.1 传统背景下的亚文化 | 第12-13页 |
2.2.2 新时代背景下的亚文化 | 第13-15页 |
2.3 亚文化的理论研究 | 第15-18页 |
2.3.1 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3.2 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3.3 伯明翰学派之后的亚文化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4 亚文化的价值与潜力 | 第18-28页 |
2.4.1 亚文化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 | 第18-23页 |
2.4.2 多元文化的意义 | 第23-24页 |
2.4.3 亚文化与城市意象的营造 | 第24-26页 |
2.4.4 设计对亚文化的作用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亚文化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| 第28-48页 |
3.1 亚文化的差异属性对空间设计提出的要求 | 第28-37页 |
3.1.1 精神层面差异性对空间提出的要求 | 第28-31页 |
3.1.2 物质层面差异性对空间提出的要求 | 第31-35页 |
3.1.3 社会生活层面差异性对空间提出的要求 | 第35-37页 |
3.2 空间对亚文化的承载 | 第37-43页 |
3.2.1 交叉活动与空间 | 第38-39页 |
3.2.2 内部活动与空间 | 第39-40页 |
3.2.3 个体活动与空间 | 第40-41页 |
3.2.4 空间功能的相互渗透与转化 | 第41-43页 |
3.3 亚文化群体透过空间的精神表达 | 第43-48页 |
3.3.1 风格的再现 | 第44-46页 |
3.3.2 身份的认同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亚文化空间与大众 | 第48-52页 |
4.1 矛盾的必然性 | 第48-50页 |
4.1.1 主流文化的“收编” | 第48-49页 |
4.1.2 亚文化群体的“抵抗” | 第49-50页 |
4.2 平衡的可能性 | 第50-52页 |
4.2.1 个体文化从属边界的模糊 | 第50-51页 |
4.2.2 时代带来的机遇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三里屯滑板文化空间改造 | 第52-84页 |
5.1 亚文化空间表达的设计要点 | 第52-53页 |
5.2 项目概述及现状 | 第53-57页 |
5.3 针对人群及设计目标 | 第57-59页 |
5.3.1 对滑板不感兴趣者 | 第58-59页 |
5.3.2 滑板文化爱好者 | 第59页 |
5.3.3 滑板族 | 第59页 |
5.4 设计概念 | 第59-64页 |
5.5 空间表达要点的具体运用 | 第64-84页 |
5.5.1 滑板亚文化对空间的要求 | 第68-71页 |
5.5.2 活动的支撑 | 第71-77页 |
5.5.3 精神的寄托和表达 | 第77-80页 |
5.5.4 与公众的相互关系 | 第80-84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