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地学论文--环境水文学论文

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柽柳生态水文指示及其水来源

中文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及湖泊形成机理研究进展概述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巴丹吉林沙漠水循环研究的不足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干旱区植被水来源研究进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柽柳研究进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第23-2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目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路线第27-29页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9-34页
    2.1 地理位置第29-30页
    2.2 地质条件第30页
    2.3 气候水文第30-31页
    2.4 植被土壤第31-34页
第三章 研究方案第34-45页
    3.1 样地选取第34-37页
    3.2 水分定位监测系统布设第37-38页
    3.3 野外样品采集第38-40页
    3.4 样品测定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同位素样品前处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同位素样品测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质量含水量测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ECH_2O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校准第43-45页
第四章 降水分布及其同位素动态特征第45-50页
    4.1 降水分布特征第45-48页
    4.2 降水同位素特征第48-49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49-50页
第五章 柽柳分布区水分动态特征第50-62页
    5.1 基于烘干法的柽柳分布区水分特征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柽柳分布区水分时空动态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柽柳分布区水分差异性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5.2 基于定位观测的柽柳分布区水分时空动态特征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P_3和P_4剖面水分垂直对比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P_3和P_4剖面水分季节动态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降水事件对P_3和P_4剖面水分的影响第58-61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61-62页
第六章 柽柳分布指示的沙山生态水文意义第62-81页
    6.1 高大沙山水分类型第62-63页
    6.2 高大沙山降水入渗第63-68页
    6.3 高大沙山水分来源第68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沙层水同位素特征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沙层水及其潜在水源δ~(18)O-δD关系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高大沙山水来源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高大沙山水分循环模式第77-80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80-81页
第七章 高大沙山柽柳水来源第81-86页
    7.1 柽柳茎秆水δ~(18)O特征第81-82页
    7.2 柽柳水来源定性判断第82-83页
    7.3 柽柳水来源定量计算第83-84页
    7.4 高大沙山柽柳水分利用策略第84-85页
    7.5 小结第85-86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6-88页
    8.1 主要结论第86页
    8.2 创新点第86-87页
    8.3 不足与展望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不足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展望第87-88页
参考文献第88-96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6-97页
致谢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近岸到陆架区典型水体中溶解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
下一篇:坦桑尼亚潘加尼河流域水体影响因素:水量及水质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