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中国近岸到陆架区典型水体中溶解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22-60页
    1.1 海洋痕量铁及其循环的研究第22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海洋痕量铁的研究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海洋痕量铁的研究简史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海洋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25-51页
    1.2 海水溶解铁的洁净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海水溶解铁的洁净采样技术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海水溶解铁浓度分析方法第52-55页
    1.3 中国近海水体溶解铁的研究现状第55-58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58-60页
第二章 研究区域、样品采集与分析第60-80页
    2.1 桑沟湾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区域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样品采集第62-63页
    2.2 长江口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区域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样品采集第65-70页
    2.3 东海大陆架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研究区域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样品采集第73-74页
    2.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样品前处理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仪器测定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数据处理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质量控制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统计分析第79-80页
第三章 桑沟湾表层水体溶解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第80-10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80-82页
    3.2 结果第82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水文特征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溶解铁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分布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桑沟湾内Fe*P分布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桑沟湾溶解铁周日变化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桑沟湾周边河流和地下水中溶解铁浓度第88-89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89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溶解铁的季节性变化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溶解铁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桑沟湾Fe限制情况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桑沟湾溶解铁收支模型第97-105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105-106页
第四章 长江口溶解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106-13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106-107页
    4.2 结果第107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水文特征第107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溶解铁浓度的变化第115-121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12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长江淡水端溶解铁浓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第121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长江口溶解铁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第12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本研究对河口化学物质变化研究的意义第137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37-139页
第五章 东海大陆架溶解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39-18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39-140页
    5.2 结果第140-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东海大陆架的水文特征第140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东海大陆架溶解铁的水平分布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典型断面上水文及溶解铁浓度分布第145-1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浙江近岸河流溶解铁浓度第155-156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156-1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东海溶解铁分布的影响因素第156-1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东海溶解铁收支模型第169-180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80-182页
第六章 全球养殖区、河口区、陆架/边缘海溶解铁汇总第182-228页
    6.1 前言第182页
    6.2 方法与材料第182-18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数据采集第182-18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数据处理第185-1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数理统计第187-188页
    6.3 结果第188-21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养殖区溶解铁浓度汇总第18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河流溶解铁浓度、通量及产率第188-20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河口区溶解铁浓度变化第205-2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陆架/边缘海溶解铁浓度汇总第206-210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210-22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养殖区溶解铁浓度变化第210-21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河流溶解铁浓度变化第211-22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河口区溶解铁浓度的变化第220-22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陆架/边缘海溶解铁收支计算第225-226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226-228页
第七章 总结与不足第228-233页
    7.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228-230页
    7.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第230-231页
    7.3 不足与展望第231-233页
参考文献第233-281页
附录第281-282页
致谢第282-283页

论文共2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双酚A对稀有鮈鲫生殖发育的影响及其甲基化调控机制
下一篇: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柽柳生态水文指示及其水来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