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协同式乡村治理问题研究--以信阳郝堂为例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页
1 引言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述评第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1.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可能的创新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存在的不足第16-17页
2 协同式乡村治理的内涵及相关理论第17-24页
    2.1 相关的概念界定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乡村治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协同治理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协同式乡村治理第19-21页
    2.2 相关理论基础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行政组织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村民自治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2.3 乡村治理与协同治理的理论契合点第22-24页
3 协同式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第24-28页
    3.1 技术型主体缺失第24页
    3.2 权力配置无序化第24-26页
    3.3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第26页
    3.4 经济发展滞后第26-28页
4 协同式乡村治理案例分析——以信阳郝堂为例第28-48页
    4.1 信阳郝堂村概况第28页
    4.2 郝堂协同式乡村治理的基本条件第28-29页
    4.3 郝堂村实施协同式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明确各治理主体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完善相应治理机制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建立资金互助合作社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生态共治提升人居环境第35-37页
    5.郝堂协同式乡村治理效果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第3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 乡村治理指数的计量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 信度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 权重的计算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4 障碍因素诊断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 结果分析第45-48页
6 郝堂协同式乡村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48-55页
    6.1 郝堂协同式乡村治理的经验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完善协同式乡村治理机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创新协同式乡村治理的措施第52-53页
    6.2 郝堂协同式乡村治理的启示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建立内置金融的风险应急机制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第54-55页
附录一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0页
致谢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B县乡村社区营造困境与对策研究
下一篇:我国乡村治理路径比较研究--以华西村、小岗村、塘约村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