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乡村治理路径比较研究--以华西村、小岗村、塘约村为例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2-18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2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(三)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6-17页 |
1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2、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(四) 创新及不足 | 第17-18页 |
二、我国乡村治理的概况 | 第18-22页 |
(一) 治理的概念与特点 | 第18-19页 |
1、治理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、治理的特点 | 第19页 |
(二) 我国乡村治理现状 | 第19-22页 |
1、乡村治理的主体 | 第19-20页 |
2、乡村治理的模式 | 第20-21页 |
3、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| 第21-22页 |
三、案例村的基层治理路径 | 第22-34页 |
(一) 塘约村的治理路径 | 第22-26页 |
1、治理主体 | 第22页 |
2、治理条件 | 第22-23页 |
3、治理方式 | 第23-24页 |
4、治理成效 | 第24-26页 |
(二) 小岗村的治理路径 | 第26-29页 |
1、治理主体 | 第26页 |
2、治理条件 | 第26-27页 |
3、治理方式 | 第27-28页 |
4、治理成效 | 第28-29页 |
(三) 华西村的治理路径 | 第29-34页 |
1、治理主体 | 第29-30页 |
2、治理条件 | 第30-31页 |
3、治理方式 | 第31-32页 |
4、治理成效 | 第32-34页 |
四、案例村乡村治理路径的比较研究 | 第34-44页 |
(一) 乡村治理主体的比较研究 | 第34页 |
1、以村民为主导的村民主体 | 第34页 |
2、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的官方主体 | 第34页 |
(二) 乡村治理条件的比较研究 | 第34-37页 |
1、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| 第34-36页 |
2、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力度 | 第36-37页 |
3、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| 第37页 |
(三) 乡村治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7-41页 |
1、乡村产业结构的布局 | 第37-39页 |
2、乡村能人治村的实践 | 第39-40页 |
3、乡村意识形态的约束 | 第40-41页 |
(四) 乡村治理成效的比较研究 | 第41-44页 |
1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| 第41-42页 |
2、乡村产权结构及分配方式 | 第42-44页 |
五、提升我国基层治理水平的对策 | 第44-48页 |
(一) 完善乡村治理主体 | 第44-45页 |
1、完善官方主体的人才储备管理制度 | 第44页 |
2、提高村民主体的人才素质 | 第44-45页 |
3、双管齐下——官方主体与村民主体的有机结合 | 第45页 |
(二) 改善乡村治理方式 | 第45-46页 |
1、推进乡镇产业结构改革和调整 | 第45页 |
2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| 第45-46页 |
(三) 突破乡村治理局限 | 第46-47页 |
1、勇于改革创新,踏实探索实践 | 第46页 |
2、发挥城市对乡村的拉动作用 | 第46-47页 |
(四) 扩充乡村治理资金来源 | 第47-48页 |
1、提高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金投入 | 第47页 |
2、繁荣小城镇经济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