浦发银行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浦发银行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 | 第15-20页 |
2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体系 | 第15-16页 |
2.1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总行层级 | 第15页 |
2.1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分行层级 | 第15-16页 |
2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架构与运行模式 | 第16-17页 |
2.2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架构 | 第16-17页 |
2.2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运行模式 | 第17页 |
2.3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| 第17-20页 |
2.3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内容 | 第17-18页 |
2.3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措施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浦发银行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6页 |
3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总分行层级脱轨 | 第20-23页 |
3.1.1 总分行管理理念冲突 | 第20-22页 |
3.1.2 总行不良资产处置授权偏离分行实际需求 | 第22-23页 |
3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设置不合理 | 第23-25页 |
3.2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架构不严谨 | 第23页 |
3.2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运行模式专业性差 | 第23-25页 |
3.3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办法落后 | 第25-26页 |
3.3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措施有效性差 | 第25页 |
3.3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制度脱离实际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浦发银行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6-33页 |
4.1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| 第26-28页 |
4.1.1 不良资产管理架构松散 | 第26页 |
4.1.2 风险评价体系缺乏动态监控功能 | 第26页 |
4.1.3 贷后监督工作难以体现防控功能 | 第26-27页 |
4.1.4 信贷问责机制缺乏威慑能力 | 第27-28页 |
4.1.5 内控管理机制未能做到同步 | 第28页 |
4.2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理念落后 | 第28-30页 |
4.2.1 行领导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 | 第28页 |
4.2.2 审批人审核不严格 | 第28-29页 |
4.2.3 客户经理风险意识低 | 第29页 |
4.2.4 缺少科技支持系统落后 | 第29-30页 |
4.3 H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措施不完善 | 第30页 |
4.3.1 不良资产处置理念保守 | 第30页 |
4.3.2 业务受限流于形式 | 第30页 |
4.4 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奖罚政策不合理 | 第30-31页 |
4.4.1 典型大锅饭 | 第30-31页 |
4.4.2 激励效果不明显 | 第31页 |
4.5 H分行专业化人才队伍难以构建 | 第31-33页 |
4.5.1 不良资产管理缺乏人才储备 | 第31-32页 |
4.5.2 缺乏法律方面的人才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完善浦发银行H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对策 | 第33-39页 |
5.1 完善不良资产管理运行模式 | 第33-34页 |
5.1.1 加强制度建设进行合理的业务授权 | 第33页 |
5.1.2 加强不良资产管理系统建设 | 第33页 |
5.1.3 加强监督检查 | 第33-34页 |
5.1.4 实施定期轮岗制度加强员工教育 | 第34页 |
5.2 完善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| 第34-39页 |
5.2.1 加强诉讼案件的管理 | 第34-35页 |
5.2.2 建立优秀的不良资产管理专业队伍 | 第35页 |
5.2.3 细化和明确不良资产管理奖罚政策 | 第35-36页 |
5.2.4 探索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途径 | 第36-39页 |
结论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