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16-26页 |
2.1 经营思路单一 | 第16-18页 |
2.1.1 对公业务总量小 | 第16-18页 |
2.1.2 对公客户营销意识滞后 | 第18页 |
2.2 对公存款增长乏力 | 第18-20页 |
2.2.1 公司存款明显下降 | 第18-19页 |
2.2.2 机构存款缺乏增长点 | 第19-20页 |
2.3 贷款业务发展缓慢 | 第20-21页 |
2.3.1 贷款投放不畅 | 第20-21页 |
2.3.2 贷款结构不合理 | 第21页 |
2.3.3 贷款风险暴露加速 | 第21页 |
2.4 对公客户结构不合理 | 第21-23页 |
2.4.1 新开结算账户发展缓慢 | 第21-22页 |
2.4.2 优质客户数量不足 | 第22-23页 |
2.5 对公中间业务推进不畅 | 第23-26页 |
2.5.1 中间业务收入下滑明显 | 第23-24页 |
2.5.2 中间业务产品推进缓慢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6-35页 |
3.1 管理人员对对公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| 第26-29页 |
3.1.1 管理人员对对公业务缺乏关注 | 第26页 |
3.1.2 不能有效贯彻总分行的工作导向 | 第26-27页 |
3.1.3 网点对公业务管理效率低 | 第27页 |
3.1.4 对对公业务营销的认识相对片面 | 第27-29页 |
3.2 信贷管理基础弱化 | 第29-30页 |
3.2.1 贷款投放效率低 | 第29-30页 |
3.2.2 信贷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| 第30页 |
3.3 营销渠道单一 | 第30-31页 |
3.3.1 客户营销仅局限于传统营销层面 | 第30页 |
3.3.2 客户营销缺乏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 | 第30-31页 |
3.4 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技术创新 | 第31-32页 |
3.4.1 产品创新不能适用细分市场需求 | 第31页 |
3.4.2 产品创新不能适应客户综合化融资需求 | 第31页 |
3.4.3 产品创新与经办行的管理能力不相协调 | 第31页 |
3.4.4 经办人员的经营能力不能适应产品创新 | 第31-32页 |
3.5 对公业务考核机制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3.5.1 绩效考核不均衡 | 第32-33页 |
3.5.2 考核缺乏科学性 | 第33页 |
3.6 对公业务人员水平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| 第33-35页 |
3.6.1 对公业务人员配备不齐 | 第33-34页 |
3.6.2 对公业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| 第34页 |
3.6.3 对公业务人员防假反假水平有待提高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完善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对公业务发展的策略 | 第35-51页 |
4.1 转变经营思路提升对公业务总量 | 第35-37页 |
4.1.1 提高管理人员对公业务战略意识 | 第35页 |
4.1.2 进行机构调整实现多部门联动 | 第35页 |
4.1.3 提高营销服务意识 | 第35-36页 |
4.1.4 做好新兴业务的战略布局 | 第36-37页 |
4.2 创新营销思路实施存款战略 | 第37-38页 |
4.2.1 通过客户拓展促进存款增长 | 第37页 |
4.2.2 通过存量客户促进存款增长 | 第37-38页 |
4.2.3 通过“裸贷”治理促进存款增长 | 第38页 |
4.2.4 通过产品联动促进存款增长 | 第38页 |
4.3 促进贷款业务发展战略 | 第38-40页 |
4.3.1 优化信贷布局 | 第38-39页 |
4.3.2 优化信贷管理流程 | 第39页 |
4.3.3 成立小微贷款服务中心对贷款实行专业化管理 | 第39-40页 |
4.3.4 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| 第40页 |
4.4 完善营销服务体制优化客户结构 | 第40-45页 |
4.4.1 建立分层营销体制 | 第40-41页 |
4.4.2 加强小微企业营销力度 | 第41页 |
4.4.3 积极开展分类产品营销 | 第41-42页 |
4.4.4 公私联动合力营销 | 第42-43页 |
4.4.5 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联合营销 | 第43-44页 |
4.4.6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| 第44-45页 |
4.5 通过产品技术创新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| 第45-48页 |
4.5.1 积极开展金融市场业务 | 第45-46页 |
4.5.2 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 | 第46-47页 |
4.5.3 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| 第47页 |
4.5.4 积极开展投行业务 | 第47页 |
4.5.5 积极利用重点领域产品创新 | 第47-48页 |
4.5.6 积极利用新技术在对公业务领域的应用 | 第48页 |
4.6 做好对公业务绩效考核工作 | 第48-49页 |
4.6.1 强化对公业务专业条线考核 | 第48-49页 |
4.6.2 做好穿透式考核 | 第49页 |
4.6.3 加强风险考核 | 第49页 |
4.7 对公业务发展人才策略 | 第49-51页 |
4.7.1 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| 第49-50页 |
4.7.2 组建对公业务服务团队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