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64页 |
·现行的抗震设计方法 | 第13-20页 |
·基于力的设计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设计思想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6-20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 | 第22-38页 |
·各国规范中的结构影响系数 | 第22-27页 |
·结构影响系数的研究现状 | 第27-37页 |
·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 | 第37-38页 |
·半刚性连接刚框架-钢板剪力墙结构 | 第38-45页 |
·钢板剪力墙的构成和分类 | 第39-41页 |
·SPSW的特点 | 第41-42页 |
·SPSW设计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梁柱半刚性连接 | 第45-50页 |
·梁柱半刚性连接构造 | 第45-47页 |
·梁柱半刚性连接的弯矩-转角(M-θ)关系 | 第47-50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50-53页 |
·现有研究的不足 | 第50-51页 |
·本文内容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4页 |
2 原型结构设计及有限元模型 | 第64-93页 |
·原型结构设计 | 第64-65页 |
·设计条件 | 第64页 |
·半刚性连接和墙板 | 第64-65页 |
·结构布置 | 第65-75页 |
·结构设计 | 第75-85页 |
·半刚性连接设计 | 第75-80页 |
·结构内力计算及构件截面选择 | 第80页 |
·最小剪重比及层间变形验算 | 第80-81页 |
·双重抗侧力体系验算 | 第81-82页 |
·钢板剪力墙的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| 第82-83页 |
·梁柱连接的验算 | 第83-85页 |
·局部稳定和长细比复核 | 第85页 |
·有限元模型 | 第85-90页 |
·梁-壳(beam-shell)模型 | 第86-88页 |
·斜拉杆模型 | 第88-9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3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试验研究 | 第93-115页 |
·试件设计 | 第93-96页 |
·材性试验 | 第96-99页 |
·测试方案 | 第99-101页 |
·位移测量 | 第99-100页 |
·应变测量 | 第100-101页 |
·数据采集 | 第101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101-103页 |
·加载方案 | 第103页 |
·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 | 第103-108页 |
·剪力墙板的主拉应力分布 | 第108-110页 |
·试验数据与有限元模拟数据的对比 | 第110-113页 |
·试件的有限元模拟 | 第110-112页 |
·试验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| 第112-1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5页 |
4 基于Pushover和改进的能力谱法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 | 第115-155页 |
·Pushover方法 | 第116-119页 |
·Pushover分析的基本概念 | 第116-117页 |
·侧向力分布模式 | 第117-119页 |
·Pushover方法的优缺点 | 第119页 |
·能力谱法 | 第119-126页 |
·建立能力谱 | 第120-122页 |
·建立需求谱 | 第122-124页 |
·Pushover曲线的折线化 | 第124-125页 |
·确定性能点 | 第125-126页 |
·基于Pushover和改进能力谱法计算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 | 第126-133页 |
·Pushover曲线 | 第127页 |
·确定显著屈服点 | 第127-128页 |
·确定能力谱 | 第128-130页 |
·确定需求谱 | 第130-132页 |
·性能点确定 | 第132-133页 |
·计算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 | 第133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33-151页 |
·各算例结构的推覆曲线 | 第133-136页 |
·各算例结构的能力谱及需求谱 | 第136-141页 |
·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汇总 | 第141-144页 |
·各设计参数对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 | 第144-1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1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55页 |
5 增量动力分析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 | 第155-193页 |
·IDA方法简介 | 第155-157页 |
·IDA的优缺点 | 第155-156页 |
·IDA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步骤 | 第156-157页 |
·地震波的选择 | 第157-163页 |
·选波方法 | 第157-159页 |
·本文的地震波选择 | 第159-161页 |
·地震波的幅值调整 | 第161-162页 |
·分析数据的处理 | 第162-163页 |
·性能点的确定 | 第163页 |
·IDA方法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算例 | 第163-170页 |
·有限元模型 | 第163-164页 |
·地震波选择 | 第164-165页 |
·IDA分析及曲线的拟合 | 第165-168页 |
·性能点及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 | 第168-170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70-190页 |
·各算例的IDA曲线 | 第170-179页 |
·性能点及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汇总 | 第179-183页 |
·IDA与Pushover结果的比较 | 第183-187页 |
·梁柱连接刚度、层数、跨数的影响 | 第187-190页 |
·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取值建议 | 第190-1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1-1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2-193页 |
6 本文结构影响系数的应用 | 第193-215页 |
·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(G850011-2010) | 第193-196页 |
·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在设计中的应用 | 第196-197页 |
·按照2010规范用折减后的反应谱进行结构设计 | 第197-205页 |
·设计条件 | 第197页 |
·半刚性连接和钢板剪力墙 | 第197页 |
·反应谱折减 | 第197-199页 |
·结构设计及验算 | 第199-205页 |
·用改进的能力谱法进行结构抗震能力检验 | 第205-213页 |
·Pushover曲线的建立及折线化 | 第205-207页 |
·建立能力谱 | 第207-209页 |
·建立需求谱求解性能点 | 第209-211页 |
·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211-212页 |
·验证位移放大系数 | 第212-2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3-215页 |
7 结论建议及展望 | 第215-220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215-217页 |
·试验研究 | 第215页 |
·Pushover和IDA求解结构性能系数的结论 | 第215-216页 |
·本文结构影响系数的应用 | 第216-217页 |
·本文建议 | 第217-218页 |
·针对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(G850011-2010)应用结构影响系数的建议 | 第217-218页 |
·对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的建议 | 第218页 |
·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建议 | 第218页 |
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18-219页 |
·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| 第219-220页 |
致谢 | 第220-22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等情况 | 第221-2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