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3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视角与对象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3页 |
·国外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国内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·研究述评 | 第22-23页 |
·相关学科及理论 | 第23-28页 |
·城市社会学(UrbanSociology) | 第23-24页 |
·城市社会地理学(UrbanSocialGeography) | 第24页 |
·现象学(Phenomenology) | 第24-25页 |
·环境行为学(Environment-BehaviorStudies) | 第25-26页 |
·环境心理学(EnvironmentalPsychology) | 第26-27页 |
·环境美学(TheAestheticsofEnvironment)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| 第28-30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28-30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30-3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1-34页 |
2 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 | 第34-58页 |
·公共空间概念的多义性 | 第34-37页 |
·空间的概念 | 第34-35页 |
·公共的概念 | 第35-36页 |
·公共空间的概念 | 第36-37页 |
·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关系的演变 | 第37-48页 |
·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互动 | 第37-45页 |
·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失落 | 第45-48页 |
·当代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社会变化与挑战 | 第48-55页 |
·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反思 | 第48-50页 |
·日常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| 第50-54页 |
·审美范式的新要求 | 第54-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8页 |
3 “日常生活”理论 | 第58-86页 |
·“日常生活”理论 | 第58-70页 |
·“日常生活”的概念 | 第58-60页 |
·哲学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| 第60-63页 |
·社会学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| 第63-65页 |
·“年鉴学派”与日常生活史学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| 第65-66页 |
·艺术视野中的日常生活 | 第66-70页 |
·“日常生活”研究的空间转向 | 第70-83页 |
·“日常生活”研究的空间转向 | 第71-74页 |
·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发展 | 第74-83页 |
·国内“日常生活”研究评述 | 第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4 环境美学理论 | 第86-104页 |
·环境美学的缘起 | 第86-87页 |
·环境美学研究的相关领域 | 第87-96页 |
·城市美学 | 第87-91页 |
·景观美学 | 第91-94页 |
·生态美学 | 第94-96页 |
·环境美学的日常生活转向——参与美学 | 第96-99页 |
·感官参与 | 第97-98页 |
·文化参与 | 第98-99页 |
·国内环境美学研究评述 | 第99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4页 |
5“生活景观”的概念建构 | 第104-120页 |
·城市中的三种景观 | 第104-110页 |
·“仪式景观” | 第104-105页 |
·“消费景观” | 第105-106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 | 第106-108页 |
·三种景观的关系 | 第108-110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的三要素 | 第110-112页 |
·主体 | 第110-111页 |
·事件 | 第111-112页 |
·空间 | 第112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的基本属性 | 第112-116页 |
·日常性 | 第112-113页 |
·场所性 | 第113-114页 |
·参与性 | 第114页 |
·公共性 | 第114-116页 |
·生态性 | 第116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的建构目标 | 第1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20页 |
6 “生活景观”的设计原则 | 第120-136页 |
·回归生活 | 第120-121页 |
·促进交往 | 第121-122页 |
·平等开放 | 第122-124页 |
·整体体验 | 第124-128页 |
·融入记忆 | 第128-131页 |
·生态审美 | 第131-132页 |
·艺术介入 | 第132-1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7 “生活景观”的设计维度 | 第136-172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的城市维度 | 第136-147页 |
·空间形态 | 第136-138页 |
·道路形态 | 第138-141页 |
·混合功能 | 第141-145页 |
·生态网络 | 第145-147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的场所维度 | 第147-162页 |
·步行环境 | 第147-151页 |
·空间尺度 | 第151-154页 |
·场景支持 | 第154-157页 |
·安全防卫 | 第157-160页 |
·环境设计 | 第160-162页 |
·“生活景观”的设施维度 | 第162-170页 |
·步憩的设施支持 | 第162-164页 |
·驻足的设施支持 | 第164-166页 |
·坐憩的设施支持 | 第166-1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0-172页 |
8 “生活景观”视域下的西安典型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| 第172-198页 |
·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概况 | 第172-174页 |
·西安典型城市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 | 第174-195页 |
·环城公园 | 第174-181页 |
·紫薇花园 | 第181-187页 |
·石油大学南区街旁绿地 | 第187-192页 |
·张家堡广场 | 第192-19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5-198页 |
9 结语 | 第198-201页 |
·结论及创新点 | 第198-200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98-199页 |
·创新点 | 第199-200页 |
·后续研究的方向 | 第200-201页 |
致谢 | 第201-2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3-211页 |
附录一 | 第211-213页 |
附录二 | 第213-215页 |
附录三 | 第215-2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