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9页 |
·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的受力特点 | 第14-15页 |
·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·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核心筒抗震性能理论计算研究 | 第16-18页 |
·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基于力的抗震设计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能力设计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29页 |
2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29-65页 |
·概述 | 第29页 |
·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| 第29-33页 |
·试件设计 | 第29-32页 |
·模型制作 | 第32-33页 |
·材料力学性能 | 第33-34页 |
·混凝土的配置及强度指标 | 第33-34页 |
·钢筋力学性能 | 第34页 |
·试验方案 | 第34-38页 |
·试验方法和加载装置 | 第34-36页 |
·加载模式 | 第36页 |
·试验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| 第36-38页 |
·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描述 | 第38-41页 |
·破坏现象描述 | 第38-39页 |
·破坏模式 | 第39-41页 |
·试验滞回性能与耗能分析 | 第41-54页 |
·滞回特征 | 第41-45页 |
·骨架曲线 | 第45-47页 |
·变形和延性 | 第47-49页 |
·强度衰减和刚度退化 | 第49-52页 |
·耗能性能 | 第52-54页 |
·钢筋应变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54-60页 |
·约束边缘构件纵筋应变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连梁抗剪钢筋应变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墙肢截面纵筋应变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剪力滞后效应 | 第60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3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弹塑性分析 | 第65-89页 |
·概述 | 第65页 |
·弹塑性分析模型 | 第65-71页 |
·剪力墙计算模型 | 第65-68页 |
·连梁计算模型 | 第68-69页 |
·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69-70页 |
·钢筋本构模型 | 第70-71页 |
·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弹塑性分析的实施 | 第71-77页 |
·PERFORM-3D 软件简介及特点 | 第71-72页 |
·PERFORM-3D 非线性分析一般过程 | 第72-73页 |
·核心筒模型建立及加载模式 | 第73页 |
·连梁计算模型的选取 | 第73-75页 |
·剪力墙计算模型的选取 | 第75-76页 |
·材料本构模型 | 第76-77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试验结果的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弹塑性损伤发展分析 | 第79-83页 |
·连梁转角 | 第79-80页 |
·连梁塑性铰发展及分布 | 第80页 |
·连梁构件内力图 | 第80-81页 |
·剪力墙的损伤 | 第81-83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3-86页 |
·轴压比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·高宽比的影响 | 第84页 |
·连梁跨高比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·连梁配筋率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
4 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混凝土核心筒受力性能分析 | 第89-109页 |
·概述 | 第89页 |
·核心筒基于能力设计方法 | 第89-94页 |
·能力设计原理 | 第89-90页 |
·核心筒屈服机制和破坏模式 | 第90-91页 |
·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核心筒试件设计 | 第91-94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| 第94-101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94-95页 |
·材料强度 | 第95页 |
·连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95-97页 |
·墙肢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97-101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极限承载力计算 | 第101-104页 |
·构件材料强度确定 | 第101-102页 |
·连梁极限强度计算 | 第102页 |
·墙肢整体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 | 第102-103页 |
·核心筒试件极限承载力计算 | 第103-104页 |
·承载力结果对比及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计算值和试验值结果对比 | 第104页 |
·承载力结果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弯矩-剪力分析 | 第10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09页 |
5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限值研究 | 第109-127页 |
·概述 | 第109页 |
·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地震作用水平 | 第109-112页 |
·地震设防水准 | 第109-111页 |
·结构的性能水平 | 第111页 |
·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 | 第111-112页 |
·钢筋混凝土连梁的性能指标的量化 | 第112-119页 |
·连梁的破坏形态 | 第113-114页 |
·连梁的性能指标选择 | 第114-115页 |
·各性能水平下连梁的性态描述和变形容许值 | 第115-119页 |
·剪力墙构件的性能指标的量化 | 第119-121页 |
·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性能指标的量化 | 第121-124页 |
·各性能水平及其极限状态的失效判别标准 | 第122页 |
·本文试验核心筒试件层间位移角限值 | 第122-123页 |
·核心筒层间位移角限值 | 第123-1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27页 |
6 混凝土核心筒的增量动力分析(IDA)及抗震性能评估 | 第127-155页 |
·概述 | 第127页 |
·增量动力分析(IDA)基本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| 第127-130页 |
·地震强度和结构性能参数 | 第128-129页 |
·单条地震记录的IDA 分析 | 第129页 |
·多条地震记录的IDA 分析 | 第129页 |
·IDA 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| 第129-130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的增量动力分析 | 第130-137页 |
·计算模型概况 | 第130-132页 |
·地震波的选择 | 第132-133页 |
·核心筒抗震性能分析 | 第133-137页 |
·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核心筒抗震性能评估 | 第137-146页 |
·核心筒IDA 曲线的极限状态 | 第137-138页 |
·单条地震记录IDA 分析结果 | 第138-139页 |
·多条地震记录IDA 分析结果 | 第139-142页 |
·基于IDA 法分析的核心筒性能评估 | 第142-144页 |
·IDA 法与静力Pushover 方法的对比分析 | 第144-146页 |
·不同地震输入角度下混凝土核心筒的增量动力分析和评估 | 第146-152页 |
·不同角度的地震输入 | 第146-147页 |
·不同地震输入角度的结构响应对比分析 | 第147-150页 |
·不同地震输入角度及不同地震强度下的结构损伤对比 | 第150-151页 |
·与Y 轴45°地震输入的IDA 曲线结果分析 | 第151-1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55页 |
7 混凝土核心筒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| 第155-173页 |
·概述 | 第155页 |
·能力谱法简介 | 第155-159页 |
·能力谱法 | 第155-156页 |
·能力谱 | 第156页 |
·需求谱 | 第156-159页 |
·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| 第159-167页 |
·基本原理与思路 | 第159-160页 |
·损伤指标D | 第160-161页 |
·屈服强度系数? y | 第161-163页 |
·混凝土核心筒的构件设计 | 第163-165页 |
·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 | 第165-167页 |
·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| 第167-170页 |
·模型概况 | 第167-168页 |
·地震作用计算 | 第168页 |
·地震作用分配 | 第168-169页 |
·截面设计 | 第169-1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0-173页 |
8 结论及展望 | 第173-177页 |
·主要工作结论 | 第173-175页 |
·问题与展望 | 第175-177页 |
致谢 | 第177-179页 |
附录 | 第179-180页 |
附录1: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79-180页 |
附录2: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80页 |
附录3: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1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