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8-2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21-47页 |
1 教学交互活动概念解析 | 第21-22页 |
2 教学交互活动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---社会互动与知识建构 | 第22页 |
2.2 活动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2.1 工具的中介作用 | 第23页 |
2.2.2 主体参与---实践共同体 | 第23-25页 |
2.2.2.1 参与即学习 | 第23-24页 |
2.2.2.2 关注主体的意愿 | 第24-25页 |
2.2.2.3 关注主体动机 | 第25页 |
2.3 交互活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| 第25页 |
3 在线学习环境中的交互因素 | 第25-30页 |
3.1 在线学习环境中的交互类型 | 第26-28页 |
3.1.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类型 | 第26页 |
3.1.2 其他教学交互活动分类 | 第26-27页 |
3.1.3 本研究有关教学交互活动分类的观点 | 第27-28页 |
3.2 在线学习环境中的交互工具 | 第28-30页 |
3.2.1 在线学习平台内的交互工具 | 第28-29页 |
3.2.2 在线学习平台外的交互工具 | 第29-30页 |
4 在线交互行为评估及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| 第30-33页 |
4.1 内容分析法 | 第30-31页 |
4.2 问卷法 | 第31-32页 |
4.3 实验法 | 第32-33页 |
4.4 小结 | 第33页 |
5 学习动机 | 第33-39页 |
5.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| 第34页 |
5.2 学习动机与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5.3 动机的ARCS模型---个体层面中对主体动机的关注 | 第35-36页 |
5.4 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| 第36-39页 |
5.4.1 学习动机的注意策略 | 第36-37页 |
5.4.1.1 情绪化设计 | 第36-37页 |
5.4.1.2 新颖性设计 | 第37页 |
5.4.2 学习动机的相关策略 | 第37-38页 |
5.4.3 学习动机的反馈策略 | 第38-39页 |
6 个性化 | 第39-42页 |
6.1 能倾处理交互理论---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| 第39-40页 |
6.2 个性化在线学习中的学习者特征变量 | 第40-42页 |
6.2.1 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 | 第40-41页 |
6.2.2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| 第41-42页 |
7 眼动技术与学习 | 第42-43页 |
7.1 理论基础 | 第42-43页 |
7.2 眼动技术在学习研究中的优势 | 第43页 |
8 个性化交互活动模型 | 第43-47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总体研究设计 | 第47-52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47-48页 |
1.1 现有研究不足 | 第47-48页 |
1.2 本研究拟讨论问题 | 第48页 |
2 总体研究设计 | 第48-52页 |
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| 第52-118页 |
研究一: 国内在线视频学习活动中的交互现状分析 | 第52-64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52页 |
2 子研究1: 在线视频学习环境中交互工具的使用情况 | 第52-55页 |
2.1 研究目的 | 第52页 |
2.2 被试、研究方法与流程 | 第52-53页 |
2.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| 第53-55页 |
2.3.1 学习者在已有在线互动工具中的使用情况及个人偏好 | 第53-54页 |
2.3.2 原因分析 | 第54-55页 |
3 子研究2: 在线视频学习中交互工具的使用和学习者互动需求间的关系---基于智慧树学习平台 | 第55-62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55页 |
3.2 案例平台选取 | 第55页 |
3.3 参与者 | 第55-56页 |
3.4 访谈提纲 | 第56-57页 |
3.5 数据收集 | 第57页 |
3.6 数据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7 研究结果 | 第58-61页 |
3.7.1 主体动机 | 第58-59页 |
3.7.2 交互工具 | 第59-61页 |
3.7.2.1 智慧树 | 第59-60页 |
3.7.2.2 网络学习平台中的具体工具 | 第60页 |
3.7.2.3 非学习平台 | 第60-61页 |
3.7.3 共同体 | 第61页 |
3.8 分析 | 第61-62页 |
4 讨论 | 第62-64页 |
研究二: 弹幕交互工具对网络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64-100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64页 |
2 子研究1: 弹幕交互环境中弹幕内容性质对网络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影响:动机视角 | 第64-91页 |
2.1 子研究1a: 情绪性弹幕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65-75页 |
2.1.1 实验设计 | 第65-66页 |
2.1.2 被试 | 第66页 |
2.1.3 实验材料 | 第66-68页 |
2.1.4 实验仪器 | 第68页 |
2.1.5 实验程序 | 第68-69页 |
2.1.6 实验结果 | 第69-74页 |
2.1.6.1 学习成绩 | 第70-71页 |
2.1.6.2 学习心理 | 第71-72页 |
2.1.6.3 交互水平 | 第72-73页 |
2.1.6.4 眼动结果 | 第73-74页 |
2.1.7 分析 | 第74-75页 |
2.1.8 小结 | 第75页 |
2.2 子研究1b: 新颖性弹幕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75-82页 |
2.2.1 实验设计 | 第75-76页 |
2.2.2 被试 | 第76页 |
2.2.3 实验材料 | 第76页 |
2.2.4 实验仪器 | 第76页 |
2.2.5 实验程序 | 第76页 |
2.2.6 实验结果 | 第76-82页 |
2.2.6.1 学习成绩 | 第77-78页 |
2.2.6.2 学习心理 | 第78-79页 |
2.2.6.3 交互水平 | 第79-80页 |
2.2.6.4 眼动结果 | 第80-82页 |
2.2.7 分析 | 第82页 |
2.2.8 小结 | 第82页 |
2.3 子研究1c: 内容相关性弹幕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82-91页 |
2.3.1 实验设计 | 第83页 |
2.3.2 被试 | 第83页 |
2.3.3 实验材料 | 第83-84页 |
2.3.4 实验仪器 | 第84页 |
2.3.5 实验程序 | 第84页 |
2.3.6 结果 | 第84-90页 |
2.3.6.1 学习成绩 | 第86-87页 |
2.3.6.2 学习心理 | 第87页 |
2.3.6.3 交互水平 | 第87-88页 |
2.3.6.4 眼动结果 | 第88-90页 |
2.3.7 分析 | 第90-91页 |
2.3.8 小结 | 第91页 |
3 子研究2: 弹幕交互中学习者参与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91-98页 |
3.1 实验设计 | 第92页 |
3.2 被试 | 第92页 |
3.3 实验材料 | 第92-93页 |
3.4 实验仪器 | 第93页 |
3.5 实验程序 | 第93页 |
3.6 实验结果 | 第93-97页 |
3.6.1 学习成绩 | 第93-94页 |
3.6.2 学习心理 | 第94页 |
3.6.3 交互水平 | 第94-95页 |
3.6.4 眼动结果 | 第95-97页 |
3.7 分析 | 第97页 |
3.8 小结 | 第97-98页 |
4 讨论 | 第98-100页 |
研究三: 弹题交互工具对网络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100-118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100页 |
2 子研究1: 弹题交互环境中反馈的属性对网络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影响:动机的视角 | 第100-109页 |
2.1 子研究1a: 弹题反馈精细程度有效性检验 | 第101-103页 |
2.1.1 实验设计 | 第101页 |
2.1.2 被试 | 第101页 |
2.1.3 实验材料 | 第101-102页 |
2.1.4 实验仪器 | 第102页 |
2.1.5 实验程序 | 第102页 |
2.1.6 实验结果 | 第102-103页 |
2.1.6.1 学习成绩 | 第102-103页 |
2.1.6.2 学习心理和眼动数据 | 第103页 |
2.1.7 分析 | 第103页 |
2.1.8 小结 | 第103页 |
2.2 子研究1b: 鼓励性反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103-109页 |
2.2.1 研究设计 | 第104页 |
2.2.2 被试 | 第104页 |
2.2.3 实验材料 | 第104-105页 |
2.2.4 实验仪器 | 第105页 |
2.2.5 实验程序 | 第105页 |
2.2.6 实验结果 | 第105-109页 |
2.2.6.1 学习成绩 | 第106页 |
2.2.6.2 学习动机 | 第106-107页 |
2.2.6.3 眼动结果 | 第107-108页 |
2.2.6.4 鼓励弹题反馈组前后情绪和归因差异 | 第108-109页 |
2.2.7 分析 | 第109页 |
2.2.8 小结 | 第109页 |
3 子研究2: 弹题交互中学习者参与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109-115页 |
3.1 实验设计 | 第110页 |
3.2 被试 | 第110页 |
3.3 实验材料 | 第110页 |
3.4 实验仪器 | 第110页 |
3.5 实验程序 | 第110-111页 |
3.6 实验结果 | 第111-115页 |
3.6.1 学习成绩 | 第111-112页 |
3.6.2 学习心理 | 第112页 |
3.6.3 眼动结果 | 第112-115页 |
3.7 分析 | 第115页 |
3.8 小结 | 第115页 |
4 讨论 | 第115-118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18-125页 |
1 总讨论 | 第118-121页 |
1.1 在线视频课程学习环境中交互活动现状 | 第118-119页 |
1.2 改善弹幕交互环境中学习者的互动水平和学习效果的策略 | 第119-120页 |
1.3 改善弹题交互环境中学习者的互动水平和学习效果的策略 | 第120-121页 |
2 结论 | 第121-123页 |
3 贡献与创新 | 第123页 |
4 不足与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41页 |
附录 | 第141-149页 |
附录1、学习者交互工具使用问卷 | 第141-143页 |
附录2、前测知识问卷 | 第143-144页 |
附录3、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 | 第144-146页 |
附录4、情绪量表 | 第146页 |
附录5、交流倾向 | 第146页 |
附录6、网络学习满意度问卷 | 第146-147页 |
附录7、学习动机策略问卷(MSLQ) -- PARTA动机和态度 | 第147页 |
附录8、保持测验 | 第147页 |
附录9、迁移测验 | 第147-148页 |
附录10、归因量表之学业成绩 | 第148-149页 |
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49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