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11-16页 |
一、问题的引入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四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4页 |
第一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主要特征 | 第16-17页 |
一、双重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是共益权 | 第16页 |
二、双重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兼具代表性和代位性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本质 | 第17-18页 |
一、正当原告原则的例外适用 | 第17-18页 |
二、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在母子公司间的穿透 | 第18页 |
第三节 支持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 | 第18-21页 |
一、刺破公司面纱理论 | 第18-19页 |
二、共同控制理论 | 第19-20页 |
三、双重受托人理论 | 第20-21页 |
四、最终受害理论 | 第21页 |
第四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反对学说之批驳 | 第21-24页 |
一、存在其他救济手段 | 第21-22页 |
二、违反同期所有权原则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美国和日本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| 第24-33页 |
第一节 美国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| 第24-28页 |
一、制度概述 | 第24页 |
二、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美国的实践 | 第24-27页 |
三、美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启示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日本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| 第28-33页 |
一、日本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背景 | 第28-31页 |
二、日本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进程 | 第31页 |
三、日本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启示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我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现状 | 第33-40页 |
第一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实践 | 第33-35页 |
一、典型案例概述 | 第33页 |
二、林承恩与李江山等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案的启示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缺失 | 第35-36页 |
一、立法未确立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| 第35-36页 |
二、我国现有法律对母公司股东的利益保护不足 | 第36页 |
第三节 我国确立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| 第36-40页 |
一、我国现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母子架构中存在适用困境 | 第37页 |
二、促进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监管 | 第37-38页 |
三、维护母公司少数股东的合法权益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我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架构设计 | 第40-49页 |
第一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适用前提 | 第40-42页 |
一、设置制度适用的“负面清单” | 第40-41页 |
二、母公司应对子公司“充分控股”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主体资格 | 第42-46页 |
一、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适格原告 | 第42-45页 |
二、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适格被告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前置程序 | 第46-49页 |
一、双重的前置程序存在不合理性 | 第46-47页 |
二、向子公司提出诉讼请求同时告知母公司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后记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