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虚拟财产争议问题概述 | 第11-17页 |
第一节 刑民交错下财物定义引发的争论 | 第11-14页 |
一、有体说与无体说之争 | 第11页 |
二、我国立法下财物概念评述 | 第11-12页 |
三、理论研究与实务判决视角下虚拟财产性质的定位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传统刑法视角下虚拟财产的特征 | 第14-17页 |
一、虚拟性和依附性 | 第14-15页 |
二、价值性和交易性 | 第15-16页 |
三、占有性与可控性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盗窃虚拟财产问题的传统定性 | 第17-24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7-19页 |
一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| 第17页 |
二、新兴网络产业下虚拟财产权利属性的展现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盗窃虚拟财产行为问题的研究趋势 | 第19-24页 |
一、理论趋势:由多元到一元再到多元 | 第19-21页 |
二、司法现状:判决结果难统一 | 第21-22页 |
三、核心冲突:属性界定与冲突回避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研究路径的反思与重构 | 第24-30页 |
第一节 传统路径的基本概括与缺陷 | 第24-27页 |
一、方法评析:逻辑三段论推断的合理性 | 第24-25页 |
二、基本缺陷:小前提界定引发无休止争议 | 第25-26页 |
三、核心冲突:多重解释路径的交错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研究路径的革新——民法视角带来的新思路 | 第27-30页 |
一、民法基本规则建构:由“权利范式”到“关系范式” | 第27页 |
二、刑法思路借鉴:由“规范视角”到“社会关系” | 第27-28页 |
三、新思路下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基本路径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新路径下盗窃虚拟财产行为刑法规制的具体应用 | 第30-36页 |
第一节 传统解决路径的局限性 | 第30-31页 |
一、修法活动成本较高 | 第30页 |
二、刑法解释方法可以合理涵盖 | 第30-31页 |
三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法律滞后性的矛盾 | 第31页 |
第二节 各网络参与者的性质定位与责任划分 | 第31-33页 |
一、用户与第三人 | 第32页 |
二、用户与网络运营商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三、第三人与网络运营商的关系 | 第33页 |
第三节 不同关系下虚拟财产属性的厘清 | 第33-36页 |
一、基本属性介绍 | 第33页 |
二、盗窃财产属性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 | 第33-34页 |
三、盗窃电磁数据属性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