售假案件金额认定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引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四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五、论文结构 | 第13页 |
六、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售假案件之刑事司法现状 | 第14-19页 |
一、未遂犯居多 | 第14-15页 |
二、金额认定标准不一 | 第15-16页 |
三、认定的犯罪金额整体偏高 | 第16-17页 |
四、评估机构多样、评估标准不一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售假案件之金额认定问题及反思 | 第19-24页 |
第一节 售假案件金额认定问题 | 第19-22页 |
一、金额认定标准多且具有适用先后顺序 | 第19-20页 |
二、产生“罪刑倒挂”现象 | 第20-21页 |
三、背离“存疑有利于被告”原则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反思售假案件金额认定问题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重构售假犯罪之金额认定路径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合理框定售假案件犯罪圈 | 第24-28页 |
一、售假犯罪圈的扩张 | 第24-25页 |
二、谦抑性原则与售假犯罪的轻刑化 | 第25-26页 |
三、售假案件的行刑衔接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区分“以假卖假”和“以假充真” | 第28-31页 |
一、全面进行事实判断 | 第28-29页 |
二、区分“以假充真”和“以假卖假” | 第29页 |
三、认定标准 | 第29-31页 |
结语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34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