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交通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基本图方法模型 | 第13-17页 |
1.2.2 三相交通流理论模型 | 第17-19页 |
1.3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交通实测 | 第21-28页 |
2.1 交通实测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1.1 视频录像 | 第21-22页 |
2.1.2 探测器采集 | 第22页 |
2.1.3 航空拍摄 | 第22-23页 |
2.1.4 GPS技术 | 第23页 |
2.2 交通实测现象 | 第23-26页 |
2.2.1 流量-密度关系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2.2 交通亚稳态与迟滞现象 | 第24-25页 |
2.2.3 瓶颈处的交通拥挤模式 | 第25-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改进的考虑前车速度效应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| 第28-40页 |
3.1 新模型规则的引入 | 第28-30页 |
3.2 数值模拟结果 | 第30-39页 |
3.2.1 基本图 | 第30-32页 |
3.2.2 二维散布区域 | 第32-38页 |
3.2.3 速度和空间间距 | 第38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考虑前后车速度差和减速幅度的慢启动模型 | 第40-50页 |
4.1 新慢启动模型规则的引入 | 第40-42页 |
4.2 数值模拟结果 | 第42-49页 |
4.2.1 基本图 | 第42-43页 |
4.2.2 时空演化过程 | 第43-46页 |
4.2.3 平均速度分布 | 第46页 |
4.2.4 交通相变 | 第46-4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双车道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和换道行为 | 第50-59页 |
5.1 新双车道模型规则的引入 | 第50-51页 |
5.2 数值模拟结果 | 第51-57页 |
5.2.1 换道次数 | 第52-53页 |
5.2.2 两车道的交通状态 | 第53-5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7-68页 |
附录B 本文模型源代码 | 第68-84页 |
B.1 改进VE模型源代码 | 第68-73页 |
B.2 新慢启动模型源代码 | 第73-76页 |
B.3 新双车道模型源代码 | 第76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