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生物沥青再生沥青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21页 |
1.2.1 生物沥青的来源与制备工艺 | 第14-18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3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 生物沥青材料的优缺点 | 第21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再生沥青制备及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4-29页 |
2.1 石油沥青 | 第24页 |
2.2 生物沥青 | 第24-25页 |
2.3 生物沥青再生沥青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4.1 红外光谱简介 | 第26-27页 |
2.4.2 结果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生物沥青再生沥青常规性能研究 | 第29-39页 |
3.1 再生沥青针入度 | 第29-32页 |
3.2 再生沥青软化点 | 第32-34页 |
3.3 再生沥青延度 | 第34-35页 |
3.4 再生沥青RTFOT老化后性能 | 第35-38页 |
3.4.1 残留针入度比RPA | 第36页 |
3.4.2 软化点增量SPI | 第36-37页 |
3.4.3 黏度老化指数VAI | 第37-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生物沥青再生沥青Superpave使用性能研究 | 第39-57页 |
4.1 再生沥青Superpave性能分析 | 第39-51页 |
4.1.1 再生沥青粘度试验结果 | 第39-43页 |
4.1.2 再生沥青结合料DSR试验 | 第43-48页 |
4.1.3 再生沥青结合料BBR试验结果 | 第48-51页 |
4.2 再生沥青PG连续分级 | 第51-55页 |
4.2.1 PG高温连续分级温度 | 第52-53页 |
4.2.2 PG低温连续分级温度 | 第53-54页 |
4.2.3 PG中温连续分级温度 | 第54页 |
4.2.4 服务温度范围ΔT=HT–LT | 第54-5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再生沥青常规性能与Superpave性能的相关性 | 第57-64页 |
5.1 针入度和车辙因子G*/sinδ之间的关系 | 第57-59页 |
5.2 软化点、T800和车辙因子G*/sinδ之间的关系 | 第59-60页 |
5.3 软化点、T800和PG分级高温HT之间的关系 | 第60-61页 |
5.4 当量脆点T1.2和PG分级低温LT之间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5.5 针入度指数PI值与GTS间的关系 | 第6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72-73页 |
附录B (再生沥青结合料DSR试验数据)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