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s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2.1 境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 政策和理论依据 | 第16-18页 |
1.4.1 政策依据 | 第16-17页 |
1.4.2 理论依据 | 第17-18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1.5.1 互联网+ | 第18-19页 |
1.5.2 农村初中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“互联网+”对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| 第20-27页 |
2.1 时政教育的涵义与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1.1 时政教育的涵义 | 第20-21页 |
2.1.2 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特点 | 第21页 |
2.2 “互联网+”对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机遇 | 第21-24页 |
2.2.1 可用资源更加丰富,获取途径更加便捷 | 第22页 |
2.2.2 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| 第22-23页 |
2.2.3 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效果更趋明显 | 第23-24页 |
2.3 “互联网+”对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挑战 | 第24-27页 |
2.3.1 对传统的农村初中时政教育模式形成冲击 | 第24-25页 |
2.3.2 对农村初中政治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| 第25-26页 |
2.3.3 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“互联网+”时代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| 第27-44页 |
3.1 “互联网+”时代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现状 | 第27-33页 |
3.1.1 农村初中时政教育的总体情况 | 第28页 |
3.1.2 政治教师对农村初中开展时政教育的看法 | 第28-29页 |
3.1.3 学生对农村初中开展时政教育的看法 | 第29-33页 |
3.2 “互联网+”时代农村初中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9页 |
3.2.1 学校不够重视、时间难以保障 | 第33-35页 |
3.2.2 农村政治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| 第35-37页 |
3.2.3 农村学生对时政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 | 第37-38页 |
3.2.4 时政信息的获取途径单一 | 第38-39页 |
3.2.5 农村初中网络教学平台不健全 | 第39页 |
3.3 农村初中时政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9-44页 |
3.3.1 应试教育支配下时政教育得不到重视 | 第40页 |
3.3.2 农村政治教师综合素质偏低 | 第40-41页 |
3.3.3 农村学生网络信息辨别和选择能力较低 | 第41-42页 |
3.3.4 农村初中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| 第42页 |
3.3.5 家长对时政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农村初中时政教育优化策略 | 第44-62页 |
4.1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| 第44-48页 |
4.1.1 更新教育理念,提升现代信息素养 | 第44-45页 |
4.1.2 创新集体备课方式,实现资源共享 | 第45-47页 |
4.1.3 提高对时政素材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| 第47页 |
4.1.4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2 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| 第48-56页 |
4.2.1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时事播报模式 | 第48-51页 |
4.2.2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时政论坛模式 | 第51-53页 |
4.2.3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案例研究型模式 | 第53-56页 |
4.3 学生学习的转变策略 | 第56-60页 |
4.3.1 提高对网络碎片化知识的鉴别与应用能力 | 第56-57页 |
4.3.2 转变观念,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| 第57-60页 |
4.4 其他策略 | 第60-62页 |
4.4.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制度保证 | 第60页 |
4.4.2 学校加大力度落实时政教育 | 第60-61页 |
4.4.3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| 第61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