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哲学理论论文--历史唯物主义(唯物史观)论文--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

人的发展视域下的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外研究现状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内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   1.2 选题依据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依据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实依据第12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1.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、难点、创新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难点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创新点第13-14页
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概述第14-24页
    2.1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直接理论渊源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黑格尔:以伦理性的爱为基础的伦理统一体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费尔巴哈:以抽象的“爱”为核心的“类本质”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原始社会史学家:对古代婚姻的历史考察第16-18页
    2.2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主要内容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家庭、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基础”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家庭的本质: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家庭的功能:生产、经济、教化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家庭的逻辑曲线:两种生产理论第21-24页
第3章 从人的发展看家庭的历史嬗变第24-38页
    3.1 家庭的演变与人的历史发展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3.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起源的两大基础命题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家庭“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”的辩证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家庭”是“最初的所有制”第26-27页
    3.3 第一大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和人的发展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人的依赖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人与自然的交换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家庭的产生与发展第29-30页
    3.4 第二大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和人的发展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物的依赖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人与商品的交换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家庭的异化发展第32-33页
    3.5 第三大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和人的发展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自由个性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以情感价值为目的的人与人的平等互爱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消灭家庭第35-36页
    3.6 人的解放第36-38页
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现代启示第38-46页
    4.1 现代家庭的悖谬性表现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家庭形态的日益多元化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家庭角色的认同感出现分歧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家庭代际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第40-41页
    4.2 现代家庭与人的和谐发展的路径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基点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以建设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为归宿第42-46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46-50页
致谢第50-52页
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第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柳宗元“天人不相预”思想探析
下一篇: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人性思想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