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5页 |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6-17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7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33页 |
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33-34页 |
技术路线图 | 第34-36页 |
前言 | 第36-37页 |
研究内容 | 第37-63页 |
第一部分 分别与足少阴肾经原络俞募穴和肾上腺、肾脏相关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节段性分布规律 | 第37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7页 |
1.2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37页 |
1.3 分组方法 | 第37-38页 |
1.4 示踪方法 | 第38页 |
1.5 灌流取材与组织保存 | 第38-39页 |
1.6 切片制备以及影像学观察 | 第39页 |
1.7 统计学处理和图表制作 | 第39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39-41页 |
3 小结 | 第41-44页 |
第二部分 “肾俞”穴区和肾上腺、肾脏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 | 第44-5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页 |
1.1 动物分组 | 第44页 |
1.2 示踪方式 | 第44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44-50页 |
2.1 “肾俞”穴区和肾上腺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 | 第44-47页 |
2.2 “肾俞”穴区和肾脏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 | 第47-50页 |
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第三部分 与“肾俞”穴区局部皮肤、肾上腺和肾脏浆膜相关神经纤维的化学特征 | 第55-6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6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55页 |
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55页 |
1.3 灌流取材与组织保存 | 第55-56页 |
1.4 标本制作 | 第56页 |
1.5 影像学观察 | 第56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56-58页 |
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研究结论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