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勘探论文--地下地球物理勘探论文

柴西~SHG地区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前言第11-17页
    1.1 论文的选题依据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问题第14-15页
    1.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论文关键技术第16-17页
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7-24页
    2.1 地理概况第17页
    2.2 地质概况第17-18页
    2.3 区域地层概况第18页
    2.4 区域勘探程度第18-24页
第3章 研究区储层岩性与岩相特征第24-35页
    3.1 岩性分类与识别第24-29页
    3.2 岩相展布规律第29-30页
    3.3 岩性与产量的关系第30-35页
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35-43页
    4.1 储集岩石学特征第35-36页
    4.2 储层物性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4.3 储层含油性特征第37-38页
    4.4 储层电性特征第38页
    4.5 四性关系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第40-43页
第5章 物性参数模型第43-56页
    5.1 孔隙度模型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一探区狮101井扩边区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二探区狮203井区第45-47页
    5.2 声波时差模型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一探区1井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一探区2井区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二探区井区第50-52页
    5.3 岩电参数模型第52-56页
第6章 裂缝特征研究第56-65页
    6.1 裂缝的识别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成像测井识别裂缝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双侧向电阻率测井识别裂缝第58-59页
    6.2 裂缝参数的计算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裂缝孔隙度的计算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裂缝孔隙度计算实例第60-62页
    6.3 裂缝与产量第62-63页
    6.4 平面分布特征第63-65页
第7章 油层识别技术第65-73页
    7.1 油层识别图版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一探区1井区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一探区2井区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二探区井区第68-69页
    7.2 测井有效厚度解释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狮101井扩边区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二探区井区第71-73页
结论和认识第73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7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
下一篇: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ZJ4区块延9段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