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ZJ4区块延9段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内外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3页 |
1.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5-27页 |
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 延安组沉积演化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3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7-27页 |
2.3.1 划分对比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3.2 划分对比结果 | 第19-27页 |
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| 第27-41页 |
3.1 沉积相划分依据 | 第27-31页 |
3.1.1 岩石的颜色 | 第27页 |
3.1.2 岩石及岩石组合类型 | 第27页 |
3.1.3 沉积构造 | 第27-29页 |
3.1.4 古生物标志 | 第29页 |
3.1.5 测井相标志 | 第29-31页 |
3.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3 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 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| 第33-35页 |
3.5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| 第35-41页 |
3.5.1 延9~1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5-37页 |
3.5.2 延9~2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7-39页 |
3.5.3 延9~3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9-41页 |
第4章 储层特征 | 第41-57页 |
4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41-43页 |
4.1.1 岩石碎屑组分 | 第41页 |
4.1.2 填隙物特征 | 第41-43页 |
4.2 孔喉类型 | 第43-45页 |
4.2.1 孔隙类型 | 第43-44页 |
4.2.2 孔喉结构特征 | 第44-45页 |
4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45-53页 |
4.3.1 储层孔渗特征 | 第45-47页 |
4.3.2 储层孔渗关系 | 第47-48页 |
4.3.3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| 第48-52页 |
4.3.4 储层油水相渗特征 | 第52-53页 |
4.5 储层分类评价 | 第53-57页 |
4.5.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| 第53-55页 |
4.5.2 储层综合评价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容积法储量计算 | 第57-69页 |
5.1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| 第57-59页 |
5.1.1 岩性与含油产状 | 第57页 |
5.1.2 电性标准 | 第57-58页 |
5.1.3 油层物性下限 | 第58-59页 |
5.1.4 含油饱和度下限 | 第59页 |
5.2 储层的物性解释模型 | 第59-63页 |
5.2.1 泥质含量模型 | 第59-60页 |
5.2.2 孔隙度解释模型 | 第60-61页 |
5.2.3 渗透率解释模型 | 第61页 |
5.2.4 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| 第61-63页 |
5.3 地质储量计算 | 第63-69页 |
5.3.1 储量计算方法 | 第63-64页 |
5.3.2 储量计算参数 | 第64-68页 |
5.3.3 储量计算结果 | 第68-69页 |
第6章 储层地质建模 | 第69-77页 |
6.1 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 | 第69-70页 |
6.1.1 确定性建模 | 第69页 |
6.1.2 随机建模 | 第69-70页 |
6.2 储层地质建模的流程 | 第70-71页 |
6.2.1 数据的准备和输入 | 第70-71页 |
6.2.2 网格设计 | 第71页 |
6.3 储层地质模拟结果 | 第71-76页 |
6.3.1 储层构造建模 | 第71-72页 |
6.3.2 储层岩相模型 | 第72-73页 |
6.3.3 储层属性模型 | 第73-76页 |
6.4 三维模型的储量计算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