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3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6页 |
1.6 研究成果及认识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8-23页 |
2.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 | 第18页 |
2.2 盆地演化情况 | 第18-19页 |
2.3 雷口坡组地层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4 雷口坡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4.1 层序划分 | 第21-22页 |
2.4.2 沉积相划分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储层基本特征 | 第23-36页 |
3.1 储层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| 第23-30页 |
3.1.1 灰岩类 | 第23-26页 |
3.1.2 白云岩类 | 第26-29页 |
3.1.3 储集岩发育分布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| 第30-33页 |
3.2.1 晶间孔、晶间溶孔 | 第30-31页 |
3.2.2 溶蚀孔隙、孔洞 | 第31-32页 |
3.2.3 未充填构造缝 | 第32-33页 |
3.3 储层孔渗特征 | 第33-36页 |
3.3.1 孔隙度、渗透率特征 | 第33-34页 |
3.3.2 孔渗关系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储层成因机理研究 | 第36-71页 |
4.1 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 | 第36-47页 |
4.1.1 成岩作用类型 | 第36-46页 |
4.1.2 成岩作用序列 | 第46-47页 |
4.2 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及机制 | 第47-55页 |
4.2.1 白云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| 第47-50页 |
4.2.2 白云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0-54页 |
4.2.3 白云石化作用机制 | 第54-55页 |
4.3 印支期第一幕不整合面大气淡水作用 | 第55-69页 |
4.3.1 印支期第一幕不整合面大气淡水作用识别标志 | 第56-58页 |
4.3.2 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8-65页 |
4.3.3 影响范围 | 第65-69页 |
4.4 储层成因机制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| 第71-76页 |
5.1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| 第71-73页 |
5.1.1 沉积环境 | 第71-72页 |
5.1.2 不整合面 | 第72-73页 |
5.1.3 古地貌 | 第73页 |
5.2 分布规律 | 第73-76页 |
5.2.1 储集层纵向分布规律 | 第73-74页 |
5.2.2 储集层横向分布规律 | 第74-76页 |
结论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