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确权不确地不确股”集体化村庄的制度治理比较研究--以南街村和刘庄村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2-2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一)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三、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(三)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9页 |
四、研究设计 | 第19-22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(三) 创新之处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| 第22-28页 |
第一节 概念界定 | 第22-24页 |
一、集体化村庄 | 第22-23页 |
二、“确权不确地不确股”的集体化村庄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理论依据 | 第24-28页 |
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| 第24页 |
二、治理理论和制度治理理论 | 第24-27页 |
三、村庄治理理论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集体化村庄发展历程 | 第28-35页 |
第一节 南街村集体化发展历程与集体化道路选择 | 第28-31页 |
一、分田到户期 | 第28-29页 |
二、再集体化期 | 第29-30页 |
三、上升稳定期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刘庄村集体化发展历程与集体化道路选择 | 第31-34页 |
一、集体化早期 | 第31-32页 |
二、发展成熟期 | 第32-33页 |
三、转型调整期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集体化村庄制度治理比较分析 | 第35-51页 |
第一节 集体化村庄制度治理相同之处 | 第35-36页 |
一、多元化村庄制度治理并行 | 第35页 |
二、家族制村庄精英认同合法化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集体化村庄管理制度治理差异比较 | 第36-37页 |
一、南街村民主管理制度治理 | 第36-37页 |
二、刘庄村村民自治制度治理 | 第37页 |
第三节 集体化村庄观念制度治理差异比较 | 第37-41页 |
一、南街村观念制度治理的双重表现 | 第37-39页 |
二、刘庄村集体化观念制度治理的两个核心 | 第39-41页 |
第四节 集体化村庄分配制度治理差异比较 | 第41-45页 |
一、南街村多元的分配制度治理 | 第41-43页 |
二、刘庄村二元的分配制度治理 | 第43-45页 |
第五节 集体化村庄产业制度治理差异比较 | 第45-47页 |
一、南街村“一业带多业”的产业制度治理结构 | 第45-46页 |
二、刘庄村“医药为支柱”的产业制度治理结构 | 第46-47页 |
第六节 集体化村庄社区制度治理差异比较 | 第47-50页 |
一、南街村社区制度治理 | 第47-48页 |
二、刘庄村社区制度治理 | 第48-50页 |
第七节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集体化村庄制度治理问题归纳 | 第51-58页 |
第一节 集体化村庄发展可持续性问题 | 第51-52页 |
一、村庄存在“搭便车”行为 | 第51-52页 |
二、村庄人才选拔机制残缺 | 第52页 |
第二节 强人领导模式不能照搬复制 | 第52-54页 |
一、权力高度集中之危险性 | 第52-53页 |
二、家族村庄精英之际递性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有利外部资源是发展重要保障 | 第54-55页 |
一、外部资源的独特性不容忽视 | 第54-55页 |
二、外部资源的延续性令人深思 | 第55页 |
第四节 集体化模式急需探究发展新路径 | 第55-57页 |
一、刘庄村医药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| 第56页 |
二、南街村企业产品市场问题明显 | 第56-57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优化集体化村庄制度治理的路径 | 第58-64页 |
第一节 培育村庄新型化人才 | 第58-59页 |
一、发挥村民首创精神 | 第58页 |
二、坚持村民文化教育 | 第58-59页 |
第二节 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 | 第59-60页 |
一、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 | 第59-60页 |
二、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 | 第60页 |
第三节 完善组织领导制度 | 第60-61页 |
一、村庄干部选用机制科学化 | 第60-61页 |
二、村庄领导组织建设科学化 | 第61页 |
第四节 调整和改革村庄产业结构 | 第61-62页 |
一、发展新型特色产业 | 第61-62页 |
二、有效利用社会资本 | 第62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