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 发展动态 | 第17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.3 研究理论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乡贤文化的相关概念 | 第20-25页 |
2.1 乡绅的历史演变 | 第20-22页 |
2.1.1 “乡绅”一词的由来 | 第20页 |
2.1.2 绅权性质的历史嬗变 | 第20-22页 |
2.2 传统乡贤与“新乡贤” | 第22-23页 |
2.2.1 “新乡贤”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2.2 “新乡贤”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3 “新乡贤”的现实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| 第25-33页 |
3.1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 | 第25-26页 |
3.1.1 基层政府创新理念需与时俱进 | 第25页 |
3.1.2 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较缓 | 第25-26页 |
3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6-27页 |
3.2.1 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 | 第26-27页 |
3.2.2 新乡贤具备的独特优势 | 第27页 |
3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路径 | 第27-29页 |
3.3.1 转变发展观念 | 第27-28页 |
3.3.2 助推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| 第28页 |
3.3.3 打造精品项目 | 第28-29页 |
3.4 典型样本与启示 | 第29-33页 |
3.4.1 衡阳模式 | 第29-30页 |
3.4.2 上虞模式 | 第30-31页 |
3.4.3 启示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 | 第33-39页 |
4.1 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困境 | 第33-35页 |
4.1.1 基层党组织还需加强整顿 | 第33-34页 |
4.1.2 民主选举干预较多 | 第34页 |
4.1.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| 第34-35页 |
4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35-38页 |
4.2.1 重要意义 | 第35-36页 |
4.2.2 参与路径 | 第36-37页 |
4.2.3 制度保障 | 第37-38页 |
4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典型样本及示范意义 | 第38-39页 |
4.3.1 典型样本: 重庆永川乡贤评理堂 | 第38页 |
4.3.2 示范意义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| 第39-45页 |
5.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| 第39-40页 |
5.1.1 资金投入不太充足 | 第39页 |
5.1.2 管理体制滞后 | 第39-40页 |
5.1.3 专业人才缺乏 | 第40页 |
5.2 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40-42页 |
5.2.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| 第40-41页 |
5.2.2 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41-42页 |
5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| 第42-43页 |
5.4 典型样本及启示 | 第43-45页 |
5.4.1 典型样本 | 第43页 |
5.4.2 启示 | 第43-45页 |
第六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| 第45-54页 |
6.1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困境 | 第45-48页 |
6.1.1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| 第46页 |
6.1.2 资源分配不均 | 第46-47页 |
6.1.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 | 第47-48页 |
6.1.4 农村文化事业待发展 | 第48页 |
6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48-50页 |
6.2.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| 第48-49页 |
6.2.2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| 第49页 |
6.2.3 实现法治、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 | 第49-50页 |
6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 | 第50-52页 |
6.3.1 助力基层组织建设 | 第50-51页 |
6.3.2 助推农村教育发展进步 | 第51页 |
6.3.3 发挥道德优势走向善治 | 第51-52页 |
6.4 典型样本与启示 | 第52-54页 |
6.4.1 “新乡贤+”系列品牌 | 第52-53页 |
6.4.2 启示 | 第53-54页 |
第七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 | 第54-62页 |
7.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困境 | 第54-56页 |
7.1.1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,治理难度大 | 第55页 |
7.1.2 管理机制不健全,生态系统退化 | 第55-56页 |
7.1.3 村民落后的思想制约了环保意识 | 第56页 |
7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56-57页 |
7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路径 | 第57-60页 |
7.3.1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,牢固树立环保理念 | 第57-58页 |
7.3.2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,强化环保监督 | 第58-59页 |
7.3.3 发展生态经济,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| 第59-60页 |
7.4 典型样本与启示 | 第60-62页 |
7.4.1 南宁模式 | 第60-61页 |
7.4.2 启示 | 第61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