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新乡贤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1.3 发展动态第17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理论第18-20页
第二章 乡贤文化的相关概念第20-25页
    2.1 乡绅的历史演变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“乡绅”一词的由来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绅权性质的历史嬗变第20-22页
    2.2 传统乡贤与“新乡贤”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新乡贤”的概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新乡贤”的特点第22-23页
    2.3 “新乡贤”的现实意义第23-25页
第三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第25-33页
    3.1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基层政府创新理念需与时俱进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较缓第25-26页
    3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新乡贤具备的独特优势第27页
    3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路径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转变发展观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助推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打造精品项目第28-29页
    3.4 典型样本与启示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衡阳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上虞模式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启示第31-33页
第四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第33-39页
    4.1 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困境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层党组织还需加强整顿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民主选举干预较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第34-35页
    4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重要意义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参与路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制度保障第37-38页
    4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典型样本及示范意义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典型样本: 重庆永川乡贤评理堂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示范意义第38-39页
第五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第39-45页
    5.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资金投入不太充足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管理体制滞后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专业人才缺乏第40页
    5.2 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1-42页
    5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第42-43页
    5.4 典型样本及启示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典型样本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启示第43-45页
第六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第45-54页
    6.1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困境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资源分配不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农村文化事业待发展第48页
    6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实现法治、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第49-50页
    6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助力基层组织建设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助推农村教育发展进步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发挥道德优势走向善治第51-52页
    6.4 典型样本与启示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“新乡贤+”系列品牌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启示第53-54页
第七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第54-62页
    7.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困境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,治理难度大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管理机制不健全,生态系统退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村民落后的思想制约了环保意识第56页
    7.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56-57页
    7.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路径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,牢固树立环保理念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,强化环保监督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发展生态经济,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59-60页
    7.4 典型样本与启示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南宁模式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启示第61-62页
结语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确权不确地不确股”集体化村庄的制度治理比较研究--以南街村和刘庄村为例
下一篇:“塘约道路”的治理逻辑及其推广价值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