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3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3-14页 |
一. BT307缓释片的处方筛选 | 第14-27页 |
1.1 对象和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1.1 仪器与试剂 | 第14-15页 |
1.1.2 试验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2 结果 | 第17-26页 |
1.2.1 不同粘度HPMC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2.2 HPMC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2.3 kollidon~(?)SR对颗粒粉体学性质和药物释放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1.2.4 填充剂的种类对颗粒粉体学性质和药物释放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1.2.5 湿法制粒与粉末直接压片的比较 | 第21-22页 |
1.2.6 压片压力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1.2.7 处方及工艺的优化 | 第23-24页 |
1.2.8 工艺重现性 | 第24-26页 |
1.3 讨论 | 第26页 |
1.4 小结 | 第26-27页 |
二、BT307缓释片的粉体学研究 | 第27-34页 |
2.1 对象和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1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7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2 结果 | 第28-32页 |
2.2.1 粉体在不同湿度下吸湿增重结果 | 第28-29页 |
2.2.2 临界相对湿度的求算 | 第29-30页 |
2.2.3 不同湿度下三批样品粉体学参数的变化 | 第30页 |
2.2.4 粉体学参数的变化与片剂质量的关系 | 第30-32页 |
2.3 讨论 | 第32-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三、BT307缓释片的释药机理研究 | 第34-40页 |
3.1 对象和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1.1 仪器与试剂 | 第34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 结果 | 第35-39页 |
3.2.1 HPMC骨架片的释药机制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2 混合骨架片的释药机制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3 讨论 | 第39页 |
3.4 小结 | 第39-40页 |
四、BT307缓释片质量研究方法的确立 | 第40-52页 |
4.1 对象和方法 | 第40-43页 |
4.1.1 仪器与试剂 | 第40页 |
4.1.2. 试验方法 | 第40-43页 |
4.2 结果 | 第43-50页 |
4.2.1 含量方法学研究结果 | 第43-45页 |
4.2.2 释放度方法学研究结果 | 第45-48页 |
4.2.3 有关物质方法学研究结果 | 第48-50页 |
4.3 讨论 | 第50-51页 |
4.4 小结 | 第51-52页 |
五、BT307缓释片初步稳定性研究 | 第52-58页 |
5.1 对象和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1.1 仪器与试剂 | 第52页 |
5.1.2. 试验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2 结果 | 第54-57页 |
5.2.1 高温实验 | 第54页 |
5.2.2 高湿实验 | 第54-55页 |
5.2.3 光照试验 | 第55页 |
5.2.4 加速试验 | 第55-56页 |
5.2.5 长期留样观察试验 | 第56-57页 |
5.3 讨论 | 第57页 |
5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结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3-64页 |
综述 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| 第64-74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