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11-15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一、新课程理念倡导重视生物学概念教学 | 第11-12页 |
二、生物学概念建构及其评价存在的问题 | 第12页 |
三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评价的整合态势 | 第12-13页 |
四、提出用“问卷网”来及时促进教师概念教学的设想 | 第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研究现状 | 第15-26页 |
第一节 概念探针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一、概念探针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二、概念探针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一、迷思概念(misconception)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二、国内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三、生物学科中的迷思概念的研究近状 | 第20-21页 |
四、关于呼吸作用的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即时反馈评价工具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一、国外即时反馈工具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二、国内即时反馈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理论综述 | 第26-36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6-28页 |
一、迷思概念(misconception) | 第26-27页 |
二、前概念 | 第27页 |
三、概念探针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8-32页 |
一、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| 第28-29页 |
二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9-30页 |
三、探针评价相关依据 | 第30-31页 |
四、概念转变(conceptual change)理论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概念探针概述 | 第32-34页 |
一、概念探针的原则 | 第32页 |
二、概念探针的使用 | 第32-33页 |
三、概念探针的设计思路 | 第33-34页 |
第四节 量化迷思概念的评价工具—即时反馈平台概述 | 第34-36页 |
一、课堂即时反馈系统的指导思想 | 第34页 |
二、课堂即时反馈的必要性 | 第34-35页 |
三、课堂即时反馈系统的应用流程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即时反馈评价工具选择的行动研究 | 第36-47页 |
第一节 微信“投票”的反馈评价 | 第36-40页 |
一、微信“投票”的即时反馈功能概述 | 第36页 |
二、微信“投票”的实践思路 | 第36-37页 |
三、微信“投票”的实施过程 | 第37-39页 |
四、微信“投票”实践总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“对分易”教学平台的反馈评价 | 第40-43页 |
一、“对分易”教学平台的即时反馈功能概述 | 第40页 |
二、“对分易”的实践思路 | 第40-41页 |
三、“对分易”的实施过程 | 第41-42页 |
四、“对分易”实践总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“问卷网”调查平台的即时反馈 | 第43-47页 |
一、“问卷网”调查平台的即时反馈功能概述 | 第43页 |
二、“问卷网”调查平台的实践过程图 | 第43-44页 |
三、“问卷网”调查平台的实践操作步骤 | 第44-46页 |
四、“问卷网”调查平台实践总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研究方案 | 第47-52页 |
第一节 研究预期 | 第47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研究工具 | 第48-49页 |
第四节 研究路线 | 第49-51页 |
一、过程安排 | 第49-50页 |
二、工作路线 | 第50-51页 |
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和对象 | 第51-52页 |
一、研究内容分析 | 第51页 |
二、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51页 |
三、实测对象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迷思概念测定的准备 | 第52-69页 |
第一节 概念探针的编辑准备 | 第52-56页 |
一、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概念的命题陈述 | 第52-55页 |
二、绘制高中生物呼吸作用概念的概念图 | 第55页 |
三、关于细胞呼吸的《课程标准》要求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初步概念探针的制作 | 第56-61页 |
一、编写试题 | 第56页 |
二、初步探针的问卷调查 | 第56-57页 |
三、初步探针的数据统计 | 第57-60页 |
四、形成半开放式测试探针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修订概念探针 | 第61-69页 |
一、半开放式问卷的修订和编写 | 第61页 |
二、开展修订后的半开放问卷调查 | 第61页 |
三、半开放式结果收集 | 第61-62页 |
四、结果汇总 | 第62-68页 |
五、修订生成最终二段式问卷(课前)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基于“问卷网”迷思概念探查实践 | 第69-105页 |
第一节 课前概念探针的探查 | 第69-84页 |
一、“问卷网”平台编辑课前概念探针 | 第69-71页 |
二、课前“问卷网”平台反馈概念探针结果及分析 | 第71-81页 |
三、总结概念探针所探查出的迷思概念 | 第81-82页 |
四、学生形成迷思概念的成因分析 | 第82-84页 |
第二节 课中概念探针的准备及实施 | 第84-100页 |
一、准备教学设计 | 第84-86页 |
二、ATP的主要来源—细胞呼吸(第2课时)教学设计 | 第86-92页 |
三、课中概念探针的编写准备 | 第92-93页 |
四、概念探针的课中实施 | 第93页 |
五、反馈结果及教学策略 | 第93-100页 |
第三节 实验班课后测评及其结果 | 第100-105页 |
一、布置课后测评 | 第100页 |
二、课后反馈结果及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第七章 学生概念转变情况的数据分析 | 第105-109页 |
第一节 实验班学生概念转变结果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第二节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概念转变结果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一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基础水平分析 | 第106页 |
二、实验班和对照班正确率变化显著情况的结果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第三节 实验结果 | 第107-108页 |
第四节 教学启示 | 第108-109页 |
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| 第109-114页 |
第一节 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第二节 研究讨论 | 第111-112页 |
第三节 反思与局限 | 第112-113页 |
第四节 展望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7页 |
附录 | 第117-131页 |
附录A 初步探查细胞呼吸有关的迷思概念的半开放式问卷 | 第117-119页 |
附录B 修订后的半开放式问卷 | 第119-121页 |
附录C 修订后用于课前的二段式概念探针 | 第121-124页 |
附录D 用于课堂即时反馈的概念探针 | 第124-125页 |
附录E 课后测试反馈练习题 | 第125-126页 |
附录F 半开放问卷回收卷(一) | 第126-127页 |
附录G 半开放问卷回收卷(二) | 第127-128页 |
附录H 半开放问卷回收卷(三) | 第128-129页 |
附录I 半开放问卷回收卷(四) | 第129-130页 |
附录J 半开放问卷回收卷(五) | 第130-13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1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