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城市工业废地的再生与恢复 | 第10页 |
1.1.2 后工业景观的成熟 | 第10-11页 |
1.1.3 生态设计思想的兴起 | 第11-12页 |
1.1.4 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21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20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1-2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绿道理念与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设计的相关基础研究 | 第26-40页 |
2.1 绿道理念的相关基础解析 | 第26-31页 |
2.1.1 绿道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1.2 绿道的发展 | 第27-28页 |
2.1.3 绿道的结构模式 | 第28-29页 |
2.1.4 绿道的分类与功能 | 第29-31页 |
2.2 铁路工业遗产地相关基础解析 | 第31-33页 |
2.2.1 铁路工业遗产的概念 | 第31-32页 |
2.2.2 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 | 第32页 |
2.2.3 铁路工业遗产的构成元素 | 第32-33页 |
2.2.4 铁路工业遗产与后工业景观 | 第33页 |
2.3 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 | 第33-35页 |
2.3.1 城市绿道理论 | 第33-34页 |
2.3.2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34-35页 |
2.3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5页 |
2.3.4 工业美学理论 | 第35页 |
2.4 绿道理念与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设计的关系 | 第35-38页 |
2.4.1 保护遗产地生态环境 | 第35-36页 |
2.4.2 促进城市文化复兴 | 第36-37页 |
2.4.3 储备城市开敞空间 | 第37-38页 |
2.4.4 构建城市慢行系统空间 | 第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海林市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| 第40-59页 |
3.1 海林市铁路工业遗产概述 | 第40-42页 |
3.1.1 海林市地域环境分析 | 第40页 |
3.1.2 海林市中东铁路文化背景 | 第40-41页 |
3.1.3 海林市铁路工业遗产分布概况 | 第41-42页 |
3.2 铁路工业遗产地绿道系统景观设计需求分析 | 第42-49页 |
3.2.1 分析方法的确立 | 第42-43页 |
3.2.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2.3 基于公众需求的绿道模式创建 | 第48-49页 |
3.3 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地域性设计原则 | 第49-52页 |
3.3.1 提炼场地地域要素 | 第49-50页 |
3.3.2 创造地域冬季环境 | 第50-51页 |
3.3.3 延续场地地域肌理 | 第51页 |
3.3.4 创新地域景观形态 | 第51-52页 |
3.4 铁路工业遗产地历史廊道的文化演绎性原则 | 第52-54页 |
3.4.1 保持铁路工业遗产的文化原真性 | 第52-53页 |
3.4.2 保护铁路工业遗产的文化完整性 | 第53页 |
3.4.3 再现铁路工业遗产的工业技术美 | 第53-54页 |
3.4.4 实现铁路工业遗产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| 第54页 |
3.5 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廊道的绿色设计原则 | 第54-58页 |
3.5.1 串联绿色空间 | 第55-56页 |
3.5.2 完善功能空间 | 第56页 |
3.5.3 塑造公共空间 | 第56-57页 |
3.5.4 架构慢行空间 | 第57-5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海林市横道河子段铁路工业遗产地绿道景观设计实践 | 第59-96页 |
4.1 横道河子铁路工业遗产现状调研分析 | 第59-66页 |
4.1.1 铁路工业遗产的文化背景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1.2 铁路工业遗产地景观元素现状评析 | 第61-64页 |
4.1.3 铁路工业遗产地现存问题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2 构建横道河子线性铁路文化遗产廊道 | 第66-72页 |
4.2.1 突出铁路工业遗产线性主题 | 第66-67页 |
4.2.2 创建铁路工业遗产线性游憩空间 | 第67-69页 |
4.2.3 保护铁路工业遗产多元线性文化形态 | 第69-72页 |
4.3 规划横道河子绿色交通系统 | 第72-80页 |
4.3.1 绿色快行系统 | 第72-74页 |
4.3.2 步道慢行系统 | 第74-77页 |
4.3.3 骑行绿道系统 | 第77-79页 |
4.3.4 交通接驳系统 | 第79-80页 |
4.4 拓展横道河子历史遗址生态文化景观设计 | 第80-90页 |
4.4.1 工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 | 第80-83页 |
4.4.2 生态文化空间的创造 | 第83-86页 |
4.4.3 人文活动空间的丰富 | 第86-87页 |
4.4.4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| 第87-90页 |
4.5 完善横道河子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| 第90-95页 |
4.5.1 游憩管理设施 | 第90-92页 |
4.5.2 商业服务设施 | 第92页 |
4.5.3 科普教育设施 | 第92-93页 |
4.5.4 环境卫生设施 | 第93-9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结论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3页 |
附录1 铁路工业遗产地绿道系统景观设计需求问卷调查 | 第103-10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05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