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地方农业经济论文

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减贫效应研究

摘要第12-16页
Abstract第16-19页
第1章 导论第20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问题提出第22-23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数据第27-28页
    1.5 可能的创新点第28-30页
第2章 理论借鉴与研究述评第30-48页
    2.1 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理论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比较优势理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要素禀赋理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命周期理论第32-33页
    2.2 农户行为决策相关理论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计划行为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前景理论第34-35页
    2.3 贫困相关理论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福利经济学中的贫困理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理论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收入分配理论中的贫困理论第39-40页
    2.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特色农业发展的研究现状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农户行为决策的研究现状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农户减贫的研究现状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研究述评第46-4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3章 特色农业减贫的理论分析第48-68页
    3.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特色农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贫困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减贫效应第49-50页
    3.2 特色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特色农业的类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第51-52页
    3.3 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贫困地区发展的现实约束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优势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选择第58-59页
    3.4 特色农业减贫的机理分析第59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特色农业推动农户的要素优化配置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特色农业促进农户的能力循环累积第63-6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4章 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概况第68-76页
    4.1 武陵山区地理区位与资源条件概况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地理区位概况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资源条件概况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经济发展概况第69-70页
    4.2 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特色蔬菜优势凸显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扶贫增收效果明显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品牌化进程不断加速第72-73页
    4.3 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困境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要素的供给方面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规模化发展方面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组织化经营方面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标准化生产方面第7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5章 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——基于农户参与视角的实证第76-122页
    5.1 调查设计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调查内容设计与方法说明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调查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情况第78-82页
    5.2 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户参与第8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农户参与特色农业的理论分析第82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农户参与特色农业的现状分析第8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农户参与特色农业的实证分析第101-108页
    5.3 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实证第10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模型设计与方法选择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类型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16-11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9-122页
第6章 基于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减贫效应第122-146页
    6.1 本土型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第122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模型设置与方法选择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总体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不同类型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29-131页
    6.2 引入型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第131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模型设置与方法选择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总体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不同类型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38-141页
    6.3 本土型与引入型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对比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本土型与引入型特色农业减贫的净效应对比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的净效应对比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减贫的净效应对比第142-143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43-146页
第7章 基于不同模式的特色农业减贫效应第146-168页
    7.1 企业主导型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第146-15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模型设置与方法选择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总体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48-15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不同类型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5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52-155页
    7.2 政府主导型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第155-16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模型设置与方法选择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第15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总体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56-15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不同类型农户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59-16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的的减贫效应估计结果第161-163页
    7.3 企业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特色农业的减贫效应对比第163-16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企业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特色农业减贫的净效应对比第16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的净效应对比第164-16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不同参与能力农户减贫的净效应对比第165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65-168页
第8章 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减贫的促进机制构建第168-174页
    8.1 特色农业发展的促进机制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第16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特色农业发展的服务支撑机制第169页
    8.2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参与支撑保障机制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参与支撑机制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参与保障机制第170页
    8.3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参与激励机制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参与决策激励机制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参与利益分享机制第171页
    8.4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能力提升机制第171-174页
        8.4.1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主观能力提升机制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8.4.2 特色农业减贫的农户客观能力提升机制第172-174页
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74-182页
    9.1 研究结论第174-175页
    9.2 政策启示第175-180页
    9.3 研究展望第180-182页
参考文献第182-200页
附录第200-206页
致谢第206-208页
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08-209页

论文共20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测度及耦合关系研究--以重庆市为例
下一篇: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动能的分解与转换历程--一个有偏技术进步分析框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