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| 第14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1.2 问题提出 | 第16-17页 |
1.2 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17-20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7-19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3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4 研究创新点与价值 | 第23-26页 |
1.4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价值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26-52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26-39页 |
2.1.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6-34页 |
2.1.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| 第34-37页 |
2.1.3 诱致性技术变革理论 | 第37-39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39-50页 |
2.2.1 农业要素投入变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39-42页 |
2.2.2 农业技术进步及其偏向相关文献综述 | 第42-49页 |
2.2.3 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分解相关文献综述 | 第49-5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| 第52-74页 |
3.1 农业经济增长投入—产出系统 | 第52-60页 |
3.1.1 农业生产函数构建 | 第52-55页 |
3.1.2 要素替代弹性定义 | 第55-58页 |
3.1.3 有偏技术进步与技术进步偏向 | 第58-60页 |
3.2 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分解系统 | 第60-63页 |
3.2.1 两要素视角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分解系统 | 第60-62页 |
3.2.2 四要素视角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分解系统 | 第62-63页 |
3.3 农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规律 | 第63-72页 |
3.3.1 要素投入的变化规律 | 第63-64页 |
3.3.2 有偏技术进步的变化规律 | 第64-69页 |
3.3.3 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规律 | 第69-71页 |
3.3.4 农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规律 | 第71-7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4章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充裕性变化情况 | 第74-94页 |
4.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| 第74-79页 |
4.1.1 两要素视角的农业生产要素指标 | 第74-76页 |
4.1.2 四要素视角的农业生产要素指标 | 第76-77页 |
4.1.3 数据说明 | 第77-79页 |
4.2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趋势分析 | 第79-86页 |
4.2.1 全国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趋势分析 | 第79-80页 |
4.2.2 省级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趋势分析 | 第80-83页 |
4.2.3 农作物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趋势分析 | 第83-86页 |
4.3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充裕性的变化情况 | 第86-93页 |
4.3.1 全国层面农业生产要素充裕性的变化情况 | 第86-87页 |
4.3.2 省级层面农业生产要素充裕性的变化情况 | 第87-90页 |
4.3.3 农作物层面农业生产要素充裕性的变化情况 | 第90-9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5章 中国农业有偏技术进步速度与技术进步偏向识别 | 第94-124页 |
5.1 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 | 第94-104页 |
5.1.1 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标准化过程 | 第94-98页 |
5.1.2 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参数的Box-Cox转换 | 第98-100页 |
5.1.3 供给面系统与非线性似不相关估计方法 | 第100-104页 |
5.1.4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| 第104页 |
5.2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分析 | 第104-113页 |
5.2.1 全国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5.2.2 省级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5.2.3 农作物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分析 | 第110-113页 |
5.3 中国农业有偏技术进步速度识别 | 第113-118页 |
5.3.1 全国层面农业有偏技术进步速度识别 | 第113-114页 |
5.3.2 省级层面农业有偏技术进步速度识别 | 第114-116页 |
5.3.3 农作物层面农业有偏技术进步速度识别 | 第116-118页 |
5.4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识别 | 第118-122页 |
5.4.1 全国层面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识别 | 第119页 |
5.4.2 省级层面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识别 | 第119-121页 |
5.4.3 农作物层面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识别 | 第121-12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6章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及分解 | 第124-140页 |
6.1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方法 | 第124-126页 |
6.1.1 两要素视角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方程 | 第124-125页 |
6.1.2 四要素视角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方程 | 第125-126页 |
6.1.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| 第126页 |
6.2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 | 第126-132页 |
6.2.1 全国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 | 第127页 |
6.2.2 省级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 | 第127-129页 |
6.2.3 农作物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 | 第129-132页 |
6.3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 | 第132-138页 |
6.3.1 全国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 | 第132-133页 |
6.3.2 省级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 | 第133-135页 |
6.3.3 农作物层面农业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 | 第135-13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7章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化历程 | 第140-164页 |
7.1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| 第140-145页 |
7.1.1 全国层面农业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| 第140-141页 |
7.1.2 省级层面农业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| 第141-143页 |
7.1.3 农作物层面农业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| 第143-145页 |
7.2 要素投入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45-152页 |
7.2.1 全国层面要素投入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45-146页 |
7.2.2 省级层面要素投入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46-149页 |
7.2.3 农作物层面要素投入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49-152页 |
7.3 有偏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52-161页 |
7.3.1 全国层面有偏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52-153页 |
7.3.2 省级层面有偏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53-157页 |
7.3.3 农作物层面有偏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57-161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61-164页 |
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64-176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164-171页 |
8.2 政策建议 | 第171-173页 |
8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73-176页 |
8.3.1 研究不足 | 第173-175页 |
8.3.2 研究展望 | 第175-1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6-186页 |
致谢 | 第186-18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