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

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测度及耦合关系研究--以重庆市为例

中文摘要第12-15页
Abstract第15-20页
第1章 绪论第21-5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23-2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5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耕地资源的稀缺性评价研究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农村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耕地资源与农村贫困的关系研究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39-4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关键问题第42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思路第43-46页
    1.5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区概况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区划分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数据来源第51-53页
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第53-61页
    2.1 理论基础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资源贫困理论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资源“诅咒”理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空间贫困理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贫困形成理论第56-57页
    2.2 相关概念界定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贫困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耕地资源贫困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农村多维贫困第59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59-61页
第3章 重庆市农村耕地资源贫困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第61-83页
    3.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研究思路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研究方法第62-65页
    3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的确定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客观综合权重的确定第66-67页
    3.3 耕地资源贫困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第67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时间序列上动态演变特征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空间分布上的特征与变化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各子系统贫困时空分布特征第73-76页
    3.4 耕地资源贫困指数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全局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耕地资源贫困空间自相关原因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82-83页
第4章 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第83-105页
    4.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思路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研究方法第84-86页
    4.2 农村多维贫困的维度和指标选取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指标选取原则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指标的选取第86-88页
    4.3 农村多维贫困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第88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时间序列上农村多维贫困变化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空间分布上农村多维贫困变化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各维度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92-93页
    4.4 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析第93-98页
    4.5 农村多维贫困时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全局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99-102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02-105页
第5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耦合关系研究第105-127页
    5.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究思路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研究方法第106-107页
    5.2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共生关系检验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共生关系检验第107-111页
    5.3 耦合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整体上耦合水平动态分析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各区域耦合水平动态分析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各区县耦合水平动态分析第113-116页
    5.4 耦合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第116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耕地资源贫困滞后型地区的时空演变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农村多维贫困滞后型地区的时空演变第121-123页
    5.5 典型县域分析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城口县:耕地资源贫困滞后型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潼南区:农村多维贫困滞后型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巫山县:双贫困同步-协调发展型第124-125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25-127页
第6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耦合机理研究第127-147页
    6.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研究思路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研究方法第128-129页
    6.2 耦合机理的概念及内容解构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耦合机理的概念与内涵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耦合机理的内容解构第130页
    6.3 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耦合作用关系检验第130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协整检验与方差贡献率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AR模型的作用关系评价第132-134页
    6.4 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互动关系分析第134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耕地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耕地资源贫困对农村多维贫困的胁迫和倒逼作用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农村多维贫困对耕地资源贫困的胁迫和倒逼作用第139-140页
    6.5 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耦合动力机制分析第140-146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资源禀赋的制约作用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区位条件的限制作用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第145-146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46-147页
第7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耦合优化调控第147-159页
    7.1 耦合优化调控的目标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降低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程度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缓解区域农村贫困差距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提升耕地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水平第148页
    7.2 不同耦合类型地区的优化调控措施第148-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耕地资源贫困滞后型地区的调控措施第148-15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农村多维贫困滞后型地区的调控措施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地区的调控措施第152-153页
    7.3 耕地资源视角下的农村扶贫模式探讨第153-15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耕地流转助推农村扶贫模式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承包地抵押贷款助推农村扶贫模式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土地整治助推农村扶贫模式第156-15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“地票”交易助推农村扶贫模式第157-158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58-159页
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59-165页
    8.1 研究的结论第159-161页
    8.2 研究的创新点第161-162页
    8.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62-165页
参考文献第165-177页
致谢第177-179页
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79页

论文共1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研究
下一篇: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减贫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