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景观植物调查的半干旱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--以兰州新区2号湖滨区为例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查阅资料法 | 第14页 |
1.3.2 实地调研法 | 第14-15页 |
1.3.3 实践案例法 | 第15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8页 |
1.4.1 半干旱区 | 第15-16页 |
1.4.2 生态 | 第16页 |
1.4.3 城市生态公园 | 第16-18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8-24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8-21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1-24页 |
2 半干旱区景观植物调查 | 第24-46页 |
2.1 半干旱区基本情况 | 第24页 |
2.2 半干旱区部分城市景观植物调查 | 第24-45页 |
2.2.1 兰州及兰州新区 | 第24-31页 |
2.2.2 西宁 | 第31-35页 |
2.2.3 乌鲁木齐 | 第35-41页 |
2.2.4 赤峰 | 第41-4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3 基本理论研究 | 第46-58页 |
3.1 城市生态公园的类型 | 第46-49页 |
3.1.1 自然保护型 | 第46-47页 |
3.1.2 生态修复型 | 第47-48页 |
3.1.3 环境改善型 | 第48页 |
3.1.4 综合型 | 第48-49页 |
3.2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原则 | 第49-54页 |
3.2.1 景观格局原则 | 第49-51页 |
3.2.2 功能格局设计原则 | 第51-53页 |
3.2.3 技术体系设计原则 | 第53-54页 |
3.2.4 景观植物设计原则 | 第54页 |
3.2.5 公众参与原则 | 第54页 |
3.3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方法 | 第54-57页 |
3.3.1 场地选择和整理 | 第54-55页 |
3.3.2 水系设计 | 第55页 |
3.3.3 景观植物配置 | 第55-56页 |
3.3.4 驳岸设计 | 第56页 |
3.3.5 小品和其他附属设施 | 第56-5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4 兰州新区2号湖滨区案例分析 | 第58-71页 |
4.1 项目概况 | 第58页 |
4.2 项目基地现状及定位 | 第58-59页 |
4.2.1 项目基地现状 | 第58-59页 |
4.2.2 项目定位 | 第59页 |
4.3 SWOT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4 设计理念 | 第60-62页 |
4.5 景观设计 | 第62-70页 |
4.5.1 功能分区 | 第62-64页 |
4.5.2 植物种植设计与选择 | 第64-66页 |
4.5.3 驳岸设计 | 第66-67页 |
4.5.4 照明设计 | 第67页 |
4.5.5 小品及其他附属设施设计 | 第67-7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5 兰州新区2号湖滨区生态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71-76页 |
5.1 生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1-72页 |
5.1.1 前期设计缺少公众参与 | 第71页 |
5.1.2 伪生态设计 | 第71-72页 |
5.1.3 生态教育的缺失 | 第72页 |
5.1.4 施工与实际不符,后期管理不到位 | 第72页 |
5.2 植物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2-75页 |
5.2.1 乡土、特色树种运用较少 | 第72-73页 |
5.2.2 植物种类单一、常绿树种少 | 第73-74页 |
5.2.3 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| 第74页 |
5.2.4 养护配套设施不健全 | 第74-7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6 兰州新区2号湖滨区生态设计的优化策略 | 第76-78页 |
6.1 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| 第76页 |
6.2 注重植物造景 | 第76-77页 |
6.3 适地适树 | 第77页 |
6.4 提高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| 第7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结论 | 第78-79页 |
展望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附录 2号湖滨区节点平面图 | 第83-10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