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水电对东宁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及对策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电网继电保护现状及发展 | 第10-16页 |
1.2.1 变电站的配置 | 第10-12页 |
1.2.2 继电保护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继电保护技术前景 | 第14-16页 |
1.3 小水电继电保护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传统继电保护分析 | 第20-28页 |
2.1 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 | 第20-24页 |
2.1.1 电流速断保护 | 第20-22页 |
2.1.2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| 第22-23页 |
2.1.3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| 第23-24页 |
2.2 三种保护形式的应用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 自动重合闸 | 第25-27页 |
2.3.1 故障后的自动重合闸动作 | 第25-26页 |
2.3.2 保护装置与自动重合闸配合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小水电并网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| 第28-44页 |
3.1 小水电并网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3.2 装机容量对保护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3 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3.3.1 对同一馈线上游保护断路器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3.2 对同一馈线下游保护断路器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3.3 相邻馈线的断路保护器影响 | 第35页 |
3.3.4 电流保护措施改善 | 第35页 |
3.4 距离保护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3.4.1 正向助增电流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4.2 反向助增电流影响 | 第37页 |
3.4.3 距离保护影响的解决措施 | 第37页 |
3.5 接入网络的进线重合闸影响 | 第37-41页 |
3.5.1 对接入点馈线的故障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5.2 对相邻馈线故障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5.3 消除非同期重合闸措施 | 第39-41页 |
3.6 容量对输配电网络保护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7 单相接地对小水电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小水电并网对继电保护影响仿真分析 | 第44-54页 |
4.1 小水电机组配电网模型建立 | 第44页 |
4.2 模型参数选择 | 第44-46页 |
4.3 模拟机组对配电网仿真 | 第46-51页 |
4.3.1 容量对保护的影响仿真 | 第48-49页 |
4.3.2 接入位置对配电网的影响仿真 | 第49-50页 |
4.3.3 机组接入点对故障电流的影响仿真 | 第50-51页 |
4.4 重新整定断路器保护定值 | 第51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输配电网络的自适应保护 | 第54-67页 |
5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5.2 无接入状态的自适应继电保护 | 第55-58页 |
5.2.1 基于两相电流差的自适应保护 | 第55页 |
5.2.2 两相继电器接线关系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2.3 两相接线方式自适应继电保护动作判据 | 第57-58页 |
5.3 有接入的配电网自适应保护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4 自适应保护与传统保护对比 | 第61-62页 |
5.5 东宁大唐水电站模型设计 | 第62-66页 |
5.5.1 设计原则 | 第62-63页 |
5.5.2 微机继电保护设计 | 第63-6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