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(一) 研究缘由及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| 第9-15页 |
(三)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一、红色文化概述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| 第16-29页 |
(一) 红色文化概述 | 第16-21页 |
1. 红色文化的含义 | 第16-18页 |
2. 红色文化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3. 红色文化的类型 | 第19-20页 |
4. 红色文化的特征 | 第20-21页 |
(二)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耦合 | 第21-27页 |
1.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耦合 | 第21-23页 |
2.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契合 | 第23-25页 |
3.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吻合 | 第25-27页 |
(三)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时代发展 | 第27-29页 |
1.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 | 第27页 |
2.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| 第27-28页 |
3.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质 | 第28-29页 |
二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背景条件 | 第29-43页 |
(一)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要 | 第29-36页 |
1.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| 第29-32页 |
2.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和拓展 | 第32-34页 |
3. 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上出现了一定偏差 | 第34-36页 |
(二)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| 第36-38页 |
1. 红色文化是承载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精华的优秀文化 | 第36页 |
2.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| 第36-37页 |
3. 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| 第37-38页 |
(三) 红色文化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功能 | 第38-43页 |
1. 红色文化的一般功能 | 第38-40页 |
2. 红色文化在德育维度的功能 | 第40-41页 |
3. 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的特殊功能 | 第41-43页 |
三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| 第43-50页 |
(一)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展 | 第43-45页 |
1. 红色文化已渗透于部分高校的教学课堂 | 第43页 |
2. 红色文化已融合于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 | 第43-44页 |
3. 高校与高校、政府、社会之间初步形成教育合力 | 第44-45页 |
(二)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足 | 第45-50页 |
1. 政府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待加强 | 第45-46页 |
2. 高校和家庭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| 第46-47页 |
3.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有待提高 | 第47-50页 |
四、提升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路径 | 第50-65页 |
(一)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| 第50-52页 |
1. 提升教师队伍的红色文化教育素养和能力 | 第50-51页 |
2. 完善教师队伍培训和考核机制 | 第51-52页 |
3.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| 第52页 |
(二) 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| 第52-54页 |
1.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 | 第52-53页 |
2. 积极参加红色社团活动 | 第53页 |
3. 开展以“红色精神”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 | 第53-54页 |
(三) 利用红色校史资源与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 | 第54-58页 |
1. 挖掘红色校史中的教育资源 | 第54-57页 |
2. 整合区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| 第57-58页 |
(四) 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德育方法 | 第58-61页 |
1. 道德体验法、说服教育法 | 第58-59页 |
2. 榜样示范法、道德澄清法、情感陶冶法 | 第59-61页 |
(五) 繁荣高校校园红色文化 | 第61-65页 |
1.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精神 | 第61页 |
2.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| 第61-62页 |
3. 运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| 第62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