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学术界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 重难点与创新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现实条件 | 第18-24页 |
2.1 世情的变化 | 第18-20页 |
2.1.1 全球经济竞争激烈 | 第18-19页 |
2.1.2 国际政治形势复杂 | 第19-20页 |
2.1.3 全球文化发展多元 | 第20页 |
2.2 国情的变化 | 第20-22页 |
2.2.1 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| 第20-21页 |
2.2.2 政治体制深化改革 | 第21页 |
2.2.3 文化交流相互碰撞 | 第21-22页 |
2.3 党情的变化 | 第22-24页 |
2.3.1 党员队伍的新变化 | 第22-23页 |
2.3.2 理想信念的新考验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思想渊源 | 第24-29页 |
3.1 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| 第24-25页 |
3.2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 | 第25-27页 |
3.3 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| 第29-41页 |
4.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| 第29-31页 |
4.1.1 促进“人的全面发展”的长远目标 | 第29-30页 |
4.1.2 实现“伟大中国梦”的奋斗目标 | 第30页 |
4.1.3 提出“五点希望”的具体目标 | 第30-31页 |
4.2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2.1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 | 第31页 |
4.2.2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| 第31页 |
4.2.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| 第31-32页 |
4.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| 第32-34页 |
4.3.1 道德修养法 | 第32页 |
4.3.2 文化熏陶法 | 第32-33页 |
4.3.3 读书学习法 | 第33页 |
4.3.4 榜样示范法 | 第33-34页 |
4.3.5 批评与自我批评法 | 第34页 |
4.3.6 实践结合理论宣讲法 | 第34页 |
4.4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| 第34-38页 |
4.4.1 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根本任务 | 第35页 |
4.4.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| 第35-36页 |
4.4.3 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| 第36-37页 |
4.4.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实践 | 第37页 |
4.4.5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| 第37-38页 |
4.5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| 第38-41页 |
4.5.1 价值性 | 第38-39页 |
4.5.2 民族性 | 第39页 |
4.5.3 时代性 | 第39页 |
4.5.4 实践性 | 第39-40页 |
4.5.5 创新性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| 第41-47页 |
5.1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价值 | 第41-44页 |
5.1.1 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| 第41-42页 |
5.1.2 创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| 第42-43页 |
5.1.3 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| 第43-44页 |
5.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价值 | 第44-47页 |
5.2.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| 第44-45页 |
5.2.2 提高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| 第45页 |
5.2.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