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1.1 引言 | 第9-12页 |
| 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| 1.3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1.3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| 1.4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| 1.5 本章小结 | 第15-17页 |
|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7-27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7-19页 |
| 2.2 竖向预应力结构 | 第19-21页 |
| 2.3 逆作法开挖后边坡后有限土体变形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2.3.1 考虑施工工况边坡土体变形规律 | 第22页 |
| 2.3.2 考虑土压力作用边坡土体变形规律 | 第22-23页 |
| 2.3.3 考虑位移效应的土压力作用下边坡土体变形规律 | 第23页 |
| 2.4 锚索横向受力状态 | 第23-24页 |
| 2.5 本研究的独特性 | 第24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24-27页 |
| 3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结构及其特点 | 第27-31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7页 |
| 3.2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体系 | 第27-28页 |
| 3.3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原理介绍 | 第28-29页 |
| 3.4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的优点 | 第29页 |
| 3.5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的隔离技术 | 第29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| 4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及隔离技术的研究 | 第31-57页 |
| 4.1 引言 | 第31页 |
| 4.2 桩后滑坡推力计算 | 第31-36页 |
| 4.3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的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计算 | 第36-47页 |
| 4.3.1 桩后静止土压力控制下的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计算 | 第37-41页 |
| 4.3.2 桩后滑坡推力控制下的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计算 | 第41-47页 |
| 4.4 悬臂桩桩身所产生的弯矩和水平位移计算 | 第47-49页 |
| 4.5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与悬臂桩桩身弯矩和位移的分析比较 | 第49-51页 |
| 4.6 预留变形空间的套筒隔离避让技术 | 第51-55页 |
| 4.6.1 套筒直径 | 第52-53页 |
| 4.6.2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锚索隔离结构设计 | 第53-55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| 5 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桩身弯矩和桩身水平位移的数值模拟分析..49 | 第57-71页 |
| 5.1 引言 | 第57页 |
| 5.2 MIDAS/GTS程序介绍 | 第57-58页 |
| 5.3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| 第58-61页 |
| 5.3.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[27] | 第58页 |
| 5.3.2 有限元分析计算基本步骤 | 第58-59页 |
| 5.3.3 本文所涉及到的材料模型 | 第59-61页 |
| 5.4 有限元模型的主要参数 | 第61-64页 |
| 5.4.1 模型几何参数 | 第61-62页 |
| 5.4.2 模型材料参数 | 第62页 |
| 5.4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3页 |
| 5.4.4 模型的边界条件与施工步骤 | 第63-64页 |
| 5.5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4-70页 |
| 5.5.1 锚索预应力的值对于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弯矩的影响 | 第64-69页 |
| 5.5.2 新型支挡结构锚索在不同预应力作用下和悬臂桩的位移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| 6 工程算例及工程实用设计方法 | 第71-81页 |
| 6.1 引言 | 第71页 |
| 6.2 工程概况 | 第71-73页 |
| 6.2.1 场地平面情况 | 第71-72页 |
| 6.2.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| 第72页 |
| 6.2.3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岩土力学设计参数 | 第72-73页 |
| 6.3 新型支挡结构用于边坡治理案例 | 第73-78页 |
| 6.3.1 设计计算原理及计算步骤 | 第74-77页 |
| 6.3.2 计算结果 | 第77-78页 |
| 6.4 常规的边坡治理方案 | 第78-79页 |
| 6.5 常规悬臂桩、斜锚索锚拉桩及本文所提出的新型支挡结构的综合分析 | 第79-80页 |
| 6.6 新型支挡结构桩顶竖向锚拉桩挡土墙设计方法 | 第80页 |
| 6.7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| 7.1 主要结论 | 第81-82页 |
| 7.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