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1页 |
1.1.1 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背景及应用 | 第9-10页 |
1.1.2 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开裂问题 | 第10-11页 |
1.2 早龄期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开裂机制 | 第11-13页 |
1.2.1 早龄期混凝土的性能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早龄期混凝土的开裂机理分析 | 第12-13页 |
1.3 早龄期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开裂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3.1 早龄期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分类 | 第13-15页 |
1.3.2 早龄期混凝土或砂浆开裂的试验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5-19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2 水泥砂浆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| 第21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试验方案 | 第21-22页 |
2.2.1 试验材料及用量 | 第21-22页 |
2.2.2 试验内容 | 第22页 |
2.3 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3.1 试件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3.2 抗折和抗压强度试验 | 第22-25页 |
2.3.3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| 第25-26页 |
2.3.4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| 第26-27页 |
2.4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7-34页 |
2.4.1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4.2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4.3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早龄期砂浆自由收缩与徐变试验研究 | 第35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试验方案 | 第35页 |
3.2.1 试验材料及配比 | 第35页 |
3.2.2 试验内容 | 第35页 |
3.3 试验设备及方法 | 第35-39页 |
3.3.1 收缩试验 | 第35-37页 |
3.3.2 徐变试验 | 第37-39页 |
3.4 收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4.1 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的收缩试验 | 第39-40页 |
3.4.2 不同膨胀剂掺量下的收缩试验 | 第40页 |
3.4.3 水分干燥方向对收缩试验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5 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7页 |
4 高性能约束砂浆环开裂试验 | 第47-63页 |
4.1 引言 | 第47页 |
4.2 试验概况 | 第47-49页 |
4.2.1 试验内容 | 第47页 |
4.2.2 圆环试验装置 | 第47-48页 |
4.2.3 试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3 早龄期约束砂浆环收缩开裂试验 | 第49-55页 |
4.3.1 不同水胶比的砂浆圆环试验 | 第49-52页 |
4.3.2 掺入膨胀剂的砂浆圆环试验 | 第52-53页 |
4.3.3 不同约束度下的砂浆圆环试验 | 第53-55页 |
4.4 约束砂浆环温度监测 | 第55-57页 |
4.4.1 试验设备及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4.2 温度监测结果及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5 砂浆环内部裂缝观测 | 第57-61页 |
4.5.1 工业CT无损检测简介 | 第58页 |
4.5.2 砂浆环试块的内部裂缝扫描 | 第58-6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5 早龄期高性能砂浆应变测试试验 | 第63-77页 |
5.1 引言 | 第63页 |
5.2 试验概述 | 第63-65页 |
5.2.1 试验目的 | 第63页 |
5.2.2 试验内容 | 第63-64页 |
5.2.3 试验设备及所用材料的特性和参数 | 第64-65页 |
5.3 约束砂浆环外部应变的监测 | 第65-66页 |
5.3.1 外部应变片粘贴技术 | 第65页 |
5.3.2 应变片布置及试验方法 | 第65-66页 |
5.4 约束条件下早龄期砂浆环内部应变的监测 | 第66-69页 |
5.4.1 碳纤维丝应变片组合的制作 | 第66-67页 |
5.4.2 测量内部应变的可行性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.3 试验方法及步骤 | 第68-69页 |
5.5 应变试验结果及分析比较 | 第69-75页 |
5.5.1 开裂试验情况 | 第69-70页 |
5.5.2 应变测试结果 | 第70-73页 |
5.5.3 钢环及砂浆环内外部应变比较 | 第73-7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主要工作和结论 | 第77页 |
6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附录 | 第85-8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5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