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作文教与学的道德审视--以南京A小学为例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| (一) 问题提出 | 第9-10页 |
| (二)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(一) 概念界定:写作、作文、习作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不同学科视野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| (三)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| 第16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润物细无声——作文与精神世界的建构 | 第18-27页 |
| 一、写作建构精神世界 | 第19-24页 |
| (一) 传统精神的濡化 | 第19-20页 |
| (二) 走进你我,沉淀生活 | 第20-23页 |
| (三) 写作书写人的未来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“应然”的作文教学 | 第24-27页 |
| (一) 创设自由环境,关注精神成长 | 第24-25页 |
| (二) 因生活而作文,见人心而评价 | 第25页 |
| (三) 把握道德之维,渗透审美情怀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现状——以南京A小学为例 | 第27-43页 |
| 一、教学内容和时间概况 | 第27-29页 |
| (一) 教材习作选编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作文教学的时间规定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作文讲授课:缺乏精神的引领 | 第29-37页 |
| (一) 主题引入:未及人心 | 第30-31页 |
| (二) 课堂重点:技巧胜于内容 | 第31-35页 |
| (三) 学生写作:言非心声 | 第35-37页 |
| 三、被忽略的大多数——作文讲评课 | 第37-41页 |
| (一) “优+”的展示 | 第37-40页 |
| (二) “优+”之后的5分钟 | 第40-41页 |
| 四、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学生作文本:“我”的世界 | 第43-57页 |
| 一、作文中的“关系”世界 | 第43-48页 |
| (一) “斗智斗勇”的师生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(二) “简单”的家庭关系 | 第45-46页 |
| (三) 重要的同学、朋友关系 | 第46-48页 |
| 二、“我”的彰显 | 第48-50页 |
| (一) 你离善良有多远? | 第48-50页 |
| (二) 我的思考 | 第50页 |
| 三、直面“真实”——我们不想要的 | 第50-54页 |
| (一) 作文的“主旋律” | 第51页 |
| (二) 全班的“讨伐” | 第51-53页 |
| (三) 追求物欲享乐的“理想” | 第53-54页 |
| 四、见文不见人——作文本上的评语 | 第54-57页 |
| (一) 教师评语:忽视了作文的生命 | 第54-55页 |
| (二) 学生互评:依葫芦画瓢 | 第55-57页 |
| 第五章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57-71页 |
| 一、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后果 | 第57-63页 |
| (一) 言说欲求的丧失 | 第57-61页 |
| (二) 作文的过度包装 | 第61-62页 |
| (三) 作文的空壳化、物质化 | 第62-63页 |
| 二、小学作文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| 第63-69页 |
| (一) 单调的生活 | 第63-64页 |
| (二) “无思”的个体 | 第64-66页 |
| (三) “沉重”的写作 | 第66-68页 |
| (四) 技术“消灭”文字 | 第68-69页 |
| 三、小学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| 第69-71页 |
| (一) 增加对生活的敏感度 | 第69-70页 |
| (二) 评价须重“情” | 第70页 |
| (三) 教学要有德性 | 第70-71页 |
| 附录 | 第71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|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| 第81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