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市保障房体系优化建设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概念阐释 | 第11-13页 |
1.3.1 住房保障 | 第11-12页 |
1.3.2 保障性安居工程 | 第12页 |
1.3.3 泉州保障房体系 | 第12-13页 |
1.4 保障房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1.4.1 住房过滤理论 | 第13页 |
1.4.2 市场失灵理论 | 第13-14页 |
1.4.3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4页 |
1.5 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6 研究的内容、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泉州市保障房体系现状分析 | 第19-27页 |
2.1 泉州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概况 | 第19页 |
2.2 泉州市保障房体系发展的总体状况 | 第19-23页 |
2.3 泉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状况 | 第23-25页 |
2.3.1 基本建设情况 | 第23页 |
2.3.2 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| 第23-24页 |
2.3.3 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情况 | 第24-25页 |
2.4 泉州市区居民的保障房需求 | 第25-27页 |
2.4.1 泉州市中心市区低收入家庭保障房需求 | 第25页 |
2.4.2 “夹心层”群体需求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泉州市保障房体系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38页 |
3.1 泉州市保障房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2 泉州市保障房体系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8页 |
3.2.1 政策环境:关键因素 | 第30-32页 |
3.2.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:重要因素 | 第32-33页 |
3.2.3 管理机制:直接因素 | 第33-36页 |
3.2.4 其他因素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国内外住房保障工作经验借鉴 | 第38-44页 |
4.1 国外的做法借鉴 | 第38-41页 |
4.1.1 美国 | 第38页 |
4.1.2 德国 | 第38-39页 |
4.1.3 日本 | 第39-40页 |
4.1.4 新加坡 | 第40-41页 |
4.2 我国城市的做法 | 第41-42页 |
4.2.1 香港 | 第41-42页 |
4.2.2 厦门 | 第42页 |
4.3 国内外经验对泉州市保障房体系优化的启示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优化泉州市保障房体系的措施建议 | 第44-55页 |
5.1 调整泉州保障性住房规划以满足现实要求 | 第44-48页 |
5.1.1 适时调整泉州住房保障工作思路 | 第44-45页 |
5.1.2 合理规划泉州保障房建设布局 | 第45-46页 |
5.1.3 完善保障房周边公共配套设施 | 第46页 |
5.1.4 重视解决“夹心层”住房问题 | 第46-47页 |
5.1.5 加快推进泉州石结构房屋改造 | 第47-48页 |
5.2 创新保障房建设模式以激活保障房建设活力 | 第48-50页 |
5.2.1 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管理专业化公司 | 第48页 |
5.2.2 探索商品房开发配建保障房模式 | 第48-49页 |
5.2.3 加强安置房空置房源的政府回购 | 第49页 |
5.2.4 加强建设监管确保项目科学合理 | 第49-50页 |
5.3 完善保障房管理模式以促进保障房科学管理 | 第50-52页 |
5.3.1 全面实施住房保障档案动态更新管理 | 第50页 |
5.3.2 加强保障房审核、分配环节监管 | 第50-51页 |
5.3.3 切实实施保障房能进、能出机制 | 第51页 |
5.3.4 探索不同类型保障房的并轨管理 | 第51-52页 |
5.3.5 重视保障房的物业管理提高宜居水平 | 第52页 |
5.4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体系的优化 | 第52-55页 |
5.4.1 实施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 | 第52页 |
5.4.2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| 第52-53页 |
5.4.3 支持实施分类住房保障 | 第53-54页 |
5.4.4 建立政府居间的闲置房源租赁交易平台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情况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