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结合初探—初中生物读本的开发与实践研究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3页 |
| 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1.1.1 教育改革的需求 | 第9页 |
| 1.1.2 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方面各有利弊 | 第9-10页 |
| 1.1.3 家校合作--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| 1.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1页 |
| 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1.4.1 家校合作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| 1.4.2 生物读本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| 1.5.1 学校教育的基本概念 | 第18页 |
| 1.5.2 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 | 第18页 |
| 1.5.3 家校合作的基本概念 | 第18-19页 |
| 1.5.4 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 | 第19页 |
| 1.5.5 读本与中学生物读本 | 第19-20页 |
| 1.6 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| 1.6.1 问卷调查法 | 第20-22页 |
| 1.6.2 文献研究法 | 第22页 |
| 1.6.3 行动研究法 | 第22页 |
| 1.6.4 访谈法 | 第22-23页 |
| 2 生物学读本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| 2.1 初中生物读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3页 |
| 2.1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3页 |
| 2.1.2 多元智能理论 | 第23页 |
| 2.2 中学生物学读本编制的基本原理 | 第23-24页 |
| 2.2.1 社会发展原理 | 第23-24页 |
| 2.2.2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 | 第24页 |
| 2.2.3 生物学科的特点 | 第24页 |
| 2.3 中学生物读本设计的原则 | 第24-26页 |
| 2.3.1 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| 第25页 |
| 2.3.2 创新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| 第25页 |
| 2.3.3 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| 第25-26页 |
| 3 设计《初中生物读本》 | 第26-29页 |
| 3.1 《初中生物读本》编写的指导思想 | 第26页 |
| 3.2 《初中生物读本》的编写意图 | 第26页 |
| 3.3 《初中生物读本》的栏目设计 | 第26-27页 |
| 3.4 《初中生物读本》的内容结构设计 | 第27-29页 |
| 4 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9-41页 |
| 4.1 第一部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结果 | 第34-37页 |
| 4.2 第二、三部分问卷结果 | 第37-41页 |
| 5 初中生物读本(部分展示) | 第41-54页 |
| 5.1 目录 | 第41页 |
| 5.2 总体目标 | 第41-42页 |
| 5.3 家庭互动小活动 | 第42-47页 |
| 5.4 拓展阅读 | 第47-54页 |
| 6 对《初中生物读本》的使用及监测 | 第54-67页 |
| 6.1 《初中生物读本》的使用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6.2 对读本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| 第55-59页 |
| 6.2.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6.2.2 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6.2.3 对读本使用的监测方法 | 第59页 |
| 6.3 以酿制酒酿为例对读本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| 第59-67页 |
| 6.3.1 实验完成情况监测结果分析 | 第60页 |
| 6.3.2 实验成果评价依据 | 第60页 |
| 6.3.3 与酒酿制作相关的期末测试题 | 第60-61页 |
| 6.3.4 结果统计与分析 | 第61-67页 |
| 7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7.1 研究的结论 | 第67-68页 |
| 7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| 附录1 | 第71-75页 |
| 附录2 | 第75-79页 |
| 附录3 | 第79-80页 |
| 附录4 | 第80-81页 |
| 附录5 | 第81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