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数学论文

高中数学课堂“六何”提问模式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引言第7-10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第7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内容、目的、意义、方法、思路、创新点第7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内容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目的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意义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研究方法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研究思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研究的创新点第9-10页
2 相关研究综述与思考第10-18页
    2.1 关于“课堂提问”第10页
    2.2 关于“六何”课堂提问模式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模式”是何?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为何要建构“模式”?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“六何”提问模式第11-12页
    2.3 相关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课堂提问”在国外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“课堂提问”在国内的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“六何”在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“六何”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6-18页
3 高中数学课堂“六何”提问模式的建构第18-22页
    3.1 相关理论基础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元认知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3.2 高中数学课堂“六何”提问模式框架的建构第20页
    3.3 高中数学课堂“六何”提问模式的建构原则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教师为主导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学生为主体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问题为主线第21-22页
4 “六何”提问模式的实施策略第22-31页
    4.1 基本方法策略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利用探究欲望设计“六何”提问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利用新旧知识联系设计“六何”提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利用梯度变式设计“六何”提问第23-24页
    4.2 模式应用课例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案例1: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案例2: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案例3: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第28-31页
5 高中数学课堂“六何”提问模式实验研究第31-58页
    5.1 实验的目的和假设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的目的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的假设第31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被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自变量、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第31-32页
    5.3 实验设计第32页
    5.4 实验过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实验准备阶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实验工具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32-33页
    5.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实验前后两个班对数学提问能力的比较与分析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实验前后两个班对数学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访谈设计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问题提出能力量表作答情况第43-56页
    5.6 实验结论第56-58页
6 研究反思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1页
附录1第61-62页
附录2第62-65页
附录3第65-69页
附录4第69-70页
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0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物理学史用于高中物理测试题命制的路径与实践
下一篇:学校结合初探—初中生物读本的开发与实践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