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余华小说的审丑现象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丑学与余华小说的审丑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丑、丑学与审丑辨析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余华小说审丑意识溯源 | 第12-16页 |
一、苦涩童年生活的浸染 | 第12-13页 |
二、挥之不去的文革萦绕 | 第13-14页 |
三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余华小说的审丑描写 | 第16-31页 |
第一节 对暴力、血腥、残忍、死亡的青睐与热衷 | 第16-22页 |
一、疯狂的暴力对峙 | 第16-18页 |
二、炽热的血腥喷涌 | 第18-19页 |
三、新奇的残忍倾泄 | 第19-21页 |
四、冷峻的死亡叙述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对亲情、伦理、理性、秩序的颠覆与解构 | 第22-31页 |
一、亲情的逃逸 | 第22-24页 |
二、伦理的背离 | 第24-26页 |
三、理性的反叛 | 第26-28页 |
四、人性的反思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余华小说审丑描写的独特价值与负面影响 | 第31-37页 |
第一节 价值判定 | 第31-34页 |
一、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| 第31-32页 |
二、对传统性压抑文化的重新审视 | 第32-33页 |
三、审丑描写呈现的张力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余华小说审丑描写的负面影响 | 第34-37页 |
一、审丑描写尺度的失衡 | 第34-35页 |
二、形式探寻脱离精神内核 | 第35页 |
三、追求自我忽视大众感受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