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--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

凤凰山隧道监控量测分析和施工方法数值模拟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隧道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隧道施工方法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-18页
第二章 凤凰山隧道概况和山岭隧道开挖与支护方法介绍及评价第18-44页
    2.1 凤凰山隧道概况第18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隧道基本特征与地形地貌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工程特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围岩起止桩号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气象、水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区域地质构造、地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岩土分层及特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围岩分级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工程地质评价第24-26页
    2.2 凤凰山隧道主体工程设计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技术标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内轮廓设计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洞口位置的确定以及洞门设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隧道衬砌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凤凰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施工方案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施工注意事项第29-30页
    2.4 山岭隧道施工开挖方法介绍及评价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全断面开挖法及应用评价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台阶开挖法及应用评价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分部开挖法及应用评价第34-39页
    2.5 山岭隧道支护方法介绍及评价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山岭隧道的超前支护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山岭隧道的初期支护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山岭隧道的二次衬砌第42页
    2.6 凤凰山隧道 施工方法 评价第42-43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三章 隧道施工方法的数值模拟与研究第44-70页
    3.1 FLAC~3D数值模拟软件及数值模拟概述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FLAC~3D数值模拟软件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土体本构关系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FLAC~3D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第46-47页
    3.2 凤凰山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第47-48页
    3.3 洞口段数值模拟分析第48-54页
    3.4 洞身段数值模拟分析第5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数值计算模型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围岩等级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开挖方法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支护措施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开挖进尺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埋深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开挖洞径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66-6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8-70页
第四章 凤凰山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第70-85页
    4.1 地质雷达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分析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探测原理及使用仪器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隧道左幅进口 ZK2+571~ ZK2+591 段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隧道左幅进口 ZK2+586~ ZK2+606 段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隧道右幅进口 YK2+594~ ZK2+614 段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隧道右幅进口 YK2+594~ YK2+614 段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分析第75页
    4.2 TGP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探测原理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TGP部分探测结果和数据分析及建议第76-78页
    4.3 现场监控量测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监测内容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监测仪器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监测质量管理措施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测点埋设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量测数据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结论与建议第83-8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4-85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5-87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85-86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附页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先张预应力CFL加固RC梁预应力损失研究
下一篇:高速铁路建设与经济带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