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0页 |
1.1 选题意义和目的 | 第14-17页 |
1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1.2.1 集料物理化学特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| 第17-19页 |
1.2.2 沥青混合料中集料表面特性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2.3 沥青在集料表面粘附性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3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8页 |
1.3.1 集料物理化学特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1.3.2 沥青混合料中集料表面特性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3.3 沥青在集料表面粘附性研究 | 第25-28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28-30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29-30页 |
第2章 吉草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环境与碎石性能分析 | 第30-46页 |
2.1 项目沿线地理与地质条件 | 第30-32页 |
2.1.1 项目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| 第30页 |
2.1.2 项目沿线地质条件 | 第30-32页 |
2.2 项目沿线地层岩性与料场分布 | 第32-36页 |
2.2.1 项目沿线地层岩性 | 第32-33页 |
2.2.2 项目沿线筑路材料料场分布 | 第33-34页 |
2.2.3 石料岩性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3 碎石物理化学性能 | 第36-41页 |
2.3.1 试验样本选取 | 第36页 |
2.3.2 主量元素分析 | 第36-39页 |
2.3.3 碎石物理力学性质 | 第39-40页 |
2.3.4 碎石成分与物理力学性能关系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4 碎石集料与级配适用性 | 第41-43页 |
2.4.1 吉草高速公路面层级配 | 第41-42页 |
2.4.2 玄武岩集料级配适用性 | 第42-43页 |
2.4.3 安山岩集料级配适用性 | 第43页 |
2.4.4 石灰岩集料级配适用性 | 第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6页 |
第3章 集料表面纹理分析 | 第46-70页 |
3.1 集料纹理特征提取 | 第46-51页 |
3.1.1 试验样品制备 | 第46-47页 |
3.1.2 采集设备及参数设置 | 第47页 |
3.1.3 观测尺度 | 第47-48页 |
3.1.4 碎石集料表面纹理图像 | 第48-50页 |
3.1.5 区域选取 | 第50-51页 |
3.2 特征区域纹理特征分析 | 第51-58页 |
3.2.1 特征区域纹理几何参数 | 第52-53页 |
3.2.2 特征区域分形几何特征 | 第53-54页 |
3.2.3 特征区域树突状纹理特征 | 第54-56页 |
3.2.4 集料表面纹理分形特征和树突状纹理特征 | 第56-57页 |
3.2.5 集料表面纹理特征模型 | 第57-58页 |
3.3 集料表面吸附脱附试验 | 第58-63页 |
3.3.1 试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3.3.2 试验样本 | 第59页 |
3.3.3 试验仪器 | 第59-60页 |
3.3.4 吸附脱附试验 | 第60-63页 |
3.4 集料表面孔径和比表面积分析 | 第63-68页 |
3.4.1 比表面积理论 | 第63-64页 |
3.4.2 比表面积计算 | 第64-65页 |
3.4.3 孔径计算 | 第65页 |
3.4.4 集料表面孔径和比表面积分析 | 第65-6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4章 集料与沥青的表界面作用分析 | 第70-92页 |
4.1 集料表面粘附性研究现状 | 第70-72页 |
4.1.1 沥青在集料表面的粘附原理 | 第70-71页 |
4.1.2 沥青在集料表面粘附性研究方法 | 第71-72页 |
4.2 沥青在集料表面粘附性试验 | 第72-75页 |
4.2.1 基于水浸试验的重量法 | 第72页 |
4.2.2 沥青基本性质 | 第72页 |
4.2.3 沥青集料粘附性试验 | 第72-74页 |
4.2.4 玄武岩、安山岩、石灰岩集料表面沥青剥落率 | 第74-75页 |
4.3 沥青胶浆集料粘附性试验 | 第75-79页 |
4.3.1 沥青胶浆在集料表面的剥落率 | 第75-77页 |
4.3.2 剥落率对比分析 | 第77-78页 |
4.3.3 集料表面沥青与沥青胶浆粘附性对比分析 | 第78-79页 |
4.4 沥青、沥青胶浆与集料接触面微观图像特征分析 | 第79-82页 |
4.4.1 样品制备与剖面微观图像采集 | 第79-80页 |
4.4.2 沥青、沥青胶浆与集料接触面剖面微观图像 | 第80-81页 |
4.4.3 沥青胶浆在集料粘附作用分析 | 第81-82页 |
4.5 沥青在集料表面润湿作用分析 | 第82-89页 |
4.5.1 固体表面润湿理论 | 第82-83页 |
4.5.2 基于液滴铺展半径测定沥青在集料表面铺展系数 | 第83-85页 |
4.5.3 沥青液滴在集料表面铺展试验 | 第85-86页 |
4.5.4 沥青液滴铺展半径的测定 | 第86-87页 |
4.5.5 沥青在集料表面铺展半径对比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2页 |
第5章 沥青混合料路面适用性研究 | 第92-124页 |
5.1 吉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 | 第92-93页 |
5.2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和路用性能试验 | 第93-99页 |
5.2.1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| 第93-94页 |
5.2.2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混合料级配 | 第94-96页 |
5.2.3 路用性能试验样本 | 第96页 |
5.2.4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| 第96-99页 |
5.3 因子分析 | 第99-105页 |
5.3.1 因子分析原理 | 第99页 |
5.3.2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 | 第99-100页 |
5.3.3 因子分析步骤 | 第100页 |
5.3.4 估计因子载荷阵和特殊方差阵 | 第100-102页 |
5.3.5 因子旋转 | 第102-103页 |
5.3.6 因子得分的计算 | 第103-104页 |
5.3.7 因子分析中的Heywood现象 | 第104-105页 |
5.4 多因素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因子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5.4.1 数据标准化处理 | 第105-109页 |
5.4.2 特殊方差的最大似然估计值 | 第109-110页 |
5.4.3 路用性能因子载荷 | 第110-114页 |
5.4.4 因子得分矩阵 | 第114页 |
5.5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系模型 | 第114-121页 |
5.5.1 基于因子得分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特征模型 | 第114-117页 |
5.5.2 对因子得分散点进行格林样条插值 | 第117-119页 |
5.5.3 基于因子得分拟合曲面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系模型 | 第119-12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4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4-128页 |
6.1 结论 | 第124-125页 |
6.2 展望 | 第125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8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8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