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4页 |
1.2.1 矿物填料与沥青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2 硅藻土改性沥青胶浆及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2.3 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胶浆及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硅藻土-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| 第26-46页 |
2.1 原材料基本性能 | 第26-28页 |
2.1.1 基质沥青技术指标 | 第26-27页 |
2.1.2 硅藻土基本技术指标 | 第27页 |
2.1.3 玄武岩纤维技术指标 | 第27-28页 |
2.2 硅藻土-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胶浆制备 | 第28-29页 |
2.3 硅藻土-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胶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| 第29-35页 |
2.3.1 锥入度试验 | 第29-31页 |
2.3.2 软化点试验 | 第31-32页 |
2.3.3 复合改性沥青胶浆粘度试验 | 第32-33页 |
2.3.4 测力延度试验 | 第33-35页 |
2.4 复合改性沥青浆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| 第35-39页 |
2.5 复合改性沥青胶浆低温弯曲试验 | 第39-42页 |
2.6 复合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的方差分析(ANOVA) | 第42-4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3-46页 |
第3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DBFAM配合比设计 | 第46-68页 |
3.1 响应曲面法简介 | 第46-48页 |
3.2 基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| 第48-50页 |
3.2.1 基质材料性能指标测试 | 第48-49页 |
3.2.2 AC-13沥青混合料矿质混合料级配 | 第49-50页 |
3.2.3 AC-13基质沥青混料配合比设计 | 第50页 |
3.3 响应曲面法确定DBFAM最优配合比 | 第50-59页 |
3.3.1 三影响因素范围确定 | 第51-52页 |
3.3.2 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方法 | 第52页 |
3.3.3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及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2-55页 |
3.3.4 三影响因素对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各响应指标的影响分析 | 第55-59页 |
3.4 对响应指标模型统计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5 确定响应值范围优化混合料配合比 | 第63-65页 |
3.6 模型预测值验证 | 第65-6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4章 硅藻土-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| 第68-92页 |
4.1 沥青混合料最佳配合比确定 | 第68-69页 |
4.2 沥青混合料基本路用性能研究 | 第69-77页 |
4.2.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| 第69-70页 |
4.2.2 低温抗裂性 | 第70-74页 |
4.2.3 水稳性能 | 第74-77页 |
4.3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分析 | 第77-89页 |
4.3.1 粘弹性理论及模型 | 第78-82页 |
4.3.2 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破坏及单轴静态蠕变试验分析 | 第82-87页 |
4.3.3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2页 |
第5章 硅藻土-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| 第92-106页 |
5.1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| 第92-95页 |
5.1.1 试验试件制备 | 第92-94页 |
5.1.2 四点弯曲疲劳参数设置及试验过程 | 第94页 |
5.1.3 参数计算 | 第94-95页 |
5.2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5-100页 |
5.2.1 弯拉劲度模量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 | 第95-96页 |
5.2.2 初始劲度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6-97页 |
5.2.3 残留劲度模量比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7-98页 |
5.2.4 滞后角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8-99页 |
5.2.5 耗散能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9-100页 |
5.3 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5.3.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| 第101-102页 |
5.3.2 灰色关联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5.3.3 疲劳性能影响因素关联度比较 | 第103-10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第6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硅藻土-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损伤特性研究 | 第106-122页 |
6.1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试验 | 第106-108页 |
6.1.1 冻融循环试验条件 | 第106-107页 |
6.1.2 冻融循环试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| 第107-108页 |
6.2 冻融循环下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指标衰变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6.2.1 高温性能指标衰变 | 第108-109页 |
6.2.2 低温性能指标衰变 | 第109页 |
6.2.3 水稳定性能指标衰变 | 第109-110页 |
6.3 基于LOGISTIC损伤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 | 第110-115页 |
6.3.1 Logistic模型基本原理 | 第110-111页 |
6.3.2 Logistic损伤模型建立 | 第111-115页 |
6.4 基于WEIBULL损伤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演化研究 | 第115-121页 |
6.4.1 Weibull损伤模型基本原理 | 第115-117页 |
6.4.2 损伤演变模型拟合及参数分析 | 第117-12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2-126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122-124页 |
7.2 展望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41页 |
附录Ⅰ 各响应指标二次多项式模型方差分析 | 第141-146页 |
附录Ⅱ 各响应指标的响应曲面模型 | 第146-152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152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