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27页 |
1.1 碳量子点的简介 | 第12页 |
1.2 碳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| 第12-14页 |
1.2.1 光致发光(PL) | 第12-13页 |
1.2.2 电化学发光(ECL) | 第13页 |
1.2.3 光吸收 | 第13页 |
1.2.4 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 | 第13-14页 |
1.3 碳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的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3.1 水溶性高、毒性小 | 第14页 |
1.3.2 生物相容性好 | 第14-15页 |
1.3.3 光稳定性好 | 第15页 |
1.4 碳量子点的合成 | 第15-16页 |
1.4.1 自上而下的合成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.2 自下而上的合成路线 | 第16页 |
1.5 碳量子点的应用 | 第16-19页 |
1.5.1 化学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5.2 生物分析 | 第17-18页 |
1.5.3 光催化 | 第18-19页 |
1.6 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 | 第19-20页 |
1.7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-27页 |
第二章 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测定饮料中日落黄 | 第27-36页 |
2.1 引言 | 第27页 |
2.2 实验 | 第27-28页 |
2.2.1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2.2 碳量子点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2.3 日落黄的测定 | 第2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3页 |
2.3.1 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质 | 第28-29页 |
2.3.2 日落黄对碳量子点荧光的选择性猝灭 | 第29页 |
2.3.3 日落黄的测定 | 第29-32页 |
2.3.4 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机理探讨 | 第32-33页 |
2.4 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基于碳量子点荧光恢复的三聚氰胺测定方法 | 第36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36页 |
3.2 实验 | 第36-37页 |
3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36-37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37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2页 |
3.3.1 测定原理 | 第37-38页 |
3.3.2 测定条件的选择 | 第38-40页 |
3.3.3 三聚氰胺的测定 | 第40-42页 |
3.4 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以柠檬皮为原料制备碳量子点用于饮料中胭脂红的测定 | 第45-56页 |
4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46页 |
4.2.2 碳量子点的制备 | 第46页 |
4.2.3 胭脂红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2页 |
4.3.1 CQDs的表征 | 第47-48页 |
4.3.2 胭脂红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.3 测定条件的优化 | 第49-51页 |
4.3.4 线性方程和检出限 | 第51页 |
4.3.5 分析应用 | 第51-52页 |
4.4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第五章 以香烟过滤嘴为原料制备碳量子点用于食品中苏丹红Ⅰ的测定 | 第56-71页 |
5.1 前言 | 第56-57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57-58页 |
5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57页 |
5.2.2 CQDs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5.2.3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| 第58页 |
5.2.4 苏丹Ⅰ的检测 | 第58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6页 |
5.3.1 CQDs的表征 | 第58-60页 |
5.3.2 苏丹Ⅰ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5.3.3 测定条件的优化 | 第63-64页 |
5.3.4 线性方程和检出限 | 第64-65页 |
5.3.5 分析应用 | 第65-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