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类型形态学在有机更新方法中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现实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理论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、目的及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目的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3 相关理论概述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有机更新理论研究综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类型形态学的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1.4 概念界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有机更新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建筑类型学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城市形态学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类型形态学第19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20-22页
第二章 有机更新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第22-45页
    2.1 有机更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第22-23页
    2.2 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第2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积累阶段(1945年至1978年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理论概念阶段(1978~1987)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践探索阶段(1987至今)第27-34页
    2.3 有机更新理论的理论基础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有机疏散”理论(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)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人类聚居学(Ekistics,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)第36页
    2.4 有机更新理论的核心内容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有机更新的定义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有机更新的原则第36-39页
    2.5 有机更新理论的规划设计方法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深入细致的现状调研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对现状问题的剖析和拆解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循环编制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基于传统空间特征的城市设计导则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阶段性方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小规模更新和多元合作第42-43页
    2.6 有机更新对我国当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意义第43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三章 有机更新理论及方法的局限第45-63页
    3.1 有机更新面临的困境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有机更新的理论困境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有机更新的实践困境第48-49页
    3.2 有机更新理论的问题与局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“有机更新”理论发展滞缓的原因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有机更新”实践推广受阻的原因第51-52页
    3.3 应对思路的提出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理论完善思路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践推动思路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总体思路第53-54页
    3.4 有机更新方法体系的局限第54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当前的有机更新实践框架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核心环节——开发单元的划分方法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其他环节——规划研究、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第61-6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四章 类型形态学对有机更新方法的补充性第63-101页
    4.1 类型形态学的基本内容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类型形态学的理论组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类型形态学的理论基础第64-65页
    4.2 建筑类型学及其方法体系第65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本概念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研究的维度、尺度与深度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解读方法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设计方法第74-78页
    4.3 城市形态学及其方法体系第78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本概念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城镇风貌的组成及研究层次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法第82-85页
    4.4 类型形态学的方法体系第8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定义与细分层次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具体程度,具体度层级和解析度层级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解读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设计方法第93-97页
    4.5 类型形态学方法对有机更新实践方法的补充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理性认知城市形态的工具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延续和发展城市形态的工具第98-9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9-101页
第五章 构建有机更新的类型形态方法第101-127页
    5.1 有机更新的类型形态方法的构建基础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有机更新理论中的类型形态思想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有机更新理论与类型形态思想的内在联系第104-107页
    5.2 有机更新方法中的类型形态学的应用第107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当前有机更新实践框架中类型形态方法的切入点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有机更新的类型形态实践框架的适用尺度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有机更新的类型形态实践框架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前规划阶段——常态化的类型形态研究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规划研究阶段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设计阶段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实施阶段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后规划阶段第117页
    5.3 应用实例——以广州市越秀区状元坊街区为例第117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状元坊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规划实践概述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外界的评价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与有机更新的类型形态方法的对比第123-12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25-127页
结论第127-130页
    1.研究内容总结第127页
    2.研究的创新点第127-128页
    3.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第128-129页
    4.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第129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34页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-135页
致谢第135-137页
附件第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微气候的岭南地区高密度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舒适度研究
下一篇:国内当代本土建筑语汇的叙事逻辑与表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