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2 我国大学校园的高密度建设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1.3 校园外部空间的价值 | 第13页 |
1.1.4 我国气候条件的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.1 城市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高密度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2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.3 微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相关定义 | 第19-23页 |
1.4.1 密度与高密度 | 第19-20页 |
1.4.2 高密度大学校园 | 第20-21页 |
1.4.3 外部空间 | 第21-22页 |
1.4.4 微气候 | 第22页 |
1.4.5 舒适度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5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外部空间微气候与热舒适度分析的先导性研究 | 第25-36页 |
2.1 柯恩·斯蒂莫斯 | 第25页 |
2.2 微气候与室外热舒适度的实测研究法——基于达卡研究 | 第25-30页 |
2.2.1 微气候变量与城市几何结构的实测研究 | 第26-30页 |
2.2.2 室外热舒适度调查与分析方法研究 | 第30页 |
2.3 微气候与室外热舒适度的模拟研究法——简化图示与微气候模型 | 第30-35页 |
2.3.1 环境多样性地图——微气候简化图示 | 第30-32页 |
2.3.2 利用ENVI-metV4建立微气候模型 | 第32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高密度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案例调研 | 第36-57页 |
3.1 调研区域 | 第36-44页 |
3.1.1 目标气候区 | 第36页 |
3.1.2 目标大学校园 | 第36-38页 |
3.1.3 目标校园背景概述 | 第38-40页 |
3.1.4 案例研究区域选择 | 第40-44页 |
3.2 研究区域的现场数据实测与问卷调查 | 第44-56页 |
3.2.1 微气候数据实测 | 第44-46页 |
3.2.2 问卷调查 | 第46-48页 |
3.2.3 实测数据整理 | 第48-55页 |
3.2.4 问卷初步统计 | 第55-5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微气候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| 第57-67页 |
4.1 调研区域的微气候建模 | 第57-63页 |
4.1.1 ENVI-metV4模拟气象参数设定 | 第57页 |
4.1.2 模型网格参数设定 | 第57-59页 |
4.1.3 模拟结果输出 | 第59-60页 |
4.1.4 微气候模型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2 微气候模型精度验证 | 第63-66页 |
4.2.1 模拟数值精度验证指标 | 第63-64页 |
4.2.2 对微气候模型进行精度验证 | 第64-6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以微气候为线索的外部空间几何结构与舒适度关联性分析 | 第67-86页 |
5.1 研究区域内微气候参数对比分析 | 第67-73页 |
5.1.1 微气候区域内的温度数据对比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1.2 微气候区域内的湿度数据对比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1.3 微气候区域内的风速数据对比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2 外部空间几何结构与微气候参数的相关性 | 第73-78页 |
5.2.1 几何结构参数介绍 | 第74-75页 |
5.2.2 几何结构参数与微气候变量的相关性 | 第75-78页 |
5.3 外部空间热舒适度分析 | 第78-85页 |
5.3.1 热舒适度主观感受分析 | 第78-84页 |
5.3.2 微气候参数与热舒适度的相关性 | 第84-8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基于外部空间几何结构与舒适度相关性的区域设计方案实验——以麟鸿楼组团为例 | 第86-103页 |
6.1 实验性设计区域选取 | 第86-91页 |
6.1.1 选取区域与理由 | 第86-87页 |
6.1.2 选取区域的综合信息汇总 | 第87-88页 |
6.1.3 设计区域热环境现状模拟 | 第88-91页 |
6.2 实验性方案1——针对校内原有建筑改造 | 第91-96页 |
6.2.1 原有建筑改造背景的设定 | 第91页 |
6.2.2 实验性方案1具体策略 | 第91-92页 |
6.2.3 实验性方案1与现状微气候模拟对比 | 第92-96页 |
6.3 实验性方案2——针对高校未来高密度发展 | 第96-102页 |
6.3.1 高校未来高密度发展背景的设定 | 第96-97页 |
6.3.2 实验性方案2具体策略 | 第97-98页 |
6.3.3 实验性方案2与现状微气候模拟对比 | 第98-10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附录1 3月22日、3月23日各研究区域气温数据统计表 | 第108-111页 |
附录2 3月22日、3月23日各研究区域湿度数据统计表 | 第111-114页 |
附录3 3月22日、3月23日各研究区域风速数据统计表 | 第114-117页 |
附录4 3月22日、3月23日各研究区域平均辐射温度数据统计表 | 第117-119页 |
附录5 3月22日气候数据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折线图 | 第119-122页 |
附录6 3月23日气候数据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折线图 | 第122-125页 |
附录7 广州夏季典型气象日数据统计表 | 第125-12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7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-129页 |
附件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