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.1 意义及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 隧道下穿国内相关的经典事例 | 第20-24页 |
1.3.1 南京104国道胜太路跨线桥对邻近地铁1号线南延线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1.3.2 上海工商大厦施工对邻近延安东路越江隧道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1.3.3 上海太平洋广场II期工程对地铁1号线的影响 | 第23页 |
1.3.4 南京地铁2号线马金区间上方大面积堆载引起隧道破坏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4.1 盾构隧道下穿风险点的安全状况评估 | 第24页 |
1.4.2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构建筑物的控制措施研究 | 第24-25页 |
2 盾构隧道建设的技术工艺和土工问题 | 第25-41页 |
2.1 隧道建设的主要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2 盾构法基本概念 | 第26页 |
2.3 盾构法的主要技术特点 | 第26-28页 |
2.4 盾构法修建隧道的优势 | 第28-30页 |
2.5 新世纪国内外盾构法隧道发展历史 | 第30-32页 |
2.6 盾构法开挖造成土层位移的原因 | 第32-34页 |
2.7 盾构法施工产生的力学效应 | 第34-37页 |
2.8 盾构法施工的几何效应 | 第37-38页 |
2.9 减少土层损失的方法 | 第38-41页 |
3 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基本理论 | 第41-49页 |
3.1 盾构隧道短里程施工问题 | 第41-42页 |
3.1.1 影响盾构隧道短里程施工的主要因素 | 第41-42页 |
3.1.2 近距离施工扰动的位置效应 | 第42页 |
3.1.3 近距离施工扰动的时间效应 | 第42页 |
3.2 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影响的理论研究 | 第42-43页 |
3.2.1 盾构建设土层沉降机理 | 第42-43页 |
3.2.2 盾构施工影响范围的确定 | 第43页 |
3.3 盾构隧道施工对桩基础影响的理论基础 | 第43-49页 |
3.3.1 盾构隧道施工对桩基础影响的力学模型和假定 | 第43-44页 |
3.3.2 盾构机掘进引起桩体表面附加荷载的理论计算 | 第44-46页 |
3.3.3 盾构施工与桩基-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 | 第46-49页 |
4 工程概况 | 第49-55页 |
4.1 工程简介 | 第49页 |
4.2 工程地质及工程水文概况 | 第49-51页 |
4.2.1 工程地质 | 第49-50页 |
4.2.2 水文地质 | 第50-51页 |
4.3 区间隧道工法选择 | 第51-53页 |
4.4 管片构造型式 | 第53页 |
4.5 盾构法区间联络通道、排水泵站及中间风井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6 疏散平台设计 | 第54-55页 |
5 复杂环境下盾构隧道区间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5-69页 |
5.1 仿真计算软件 | 第55-56页 |
5.2 仿真计算参数 | 第56页 |
5.2.1 土层本构关系及参数 | 第56页 |
5.2.2 其它结构的本构关系及参数 | 第56页 |
5.3 仿真计算模型 | 第56-69页 |
5.3.1 盾构隧道穿越地铁二号线高架桥桩基 | 第57-60页 |
5.3.2 盾构隧道下穿宁铜铁路 | 第60-64页 |
5.3.3 盾构隧道下穿规划河道 | 第64-69页 |
6 盾构隧道的安全控制措施 | 第69-73页 |
6.1 盾构隧道进出洞加固措施 | 第69页 |
6.2 施工监测 | 第69-70页 |
6.3 施工方法的优化及采取技术安全措施 | 第70-73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7.1 结论 | 第73页 |
7.2 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-82页 |